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信息-->村镇建设-->详细信息
田东:新农村建设类型多样
2006/7/11 16:34:10   来源:百色新闻网-右江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田东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多元化投入,多样化发展,涌现出如特色产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劳务输出带动型等许多新农村类型。近日我们深入采访,所见所闻,深有感触。

    商贸流通带动型

    百谷村地处县城西郊,紧靠城市,城西果菜批发交易市场位于其中,这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极为有利。为此,该村党总支部提出“依托城市,发展生产,服务城市,致富群众”的口号,大胆闯市场,建设新农村。“全村现有800多人从事第三产业,占全村劳动力的90%以上”,村总支书、村委主任韦应念介绍说。在靠近县城的东宁西路上,我们看见一排排门面,经营百货、旅馆、机修、加工、饮食服务等,五花八门,几乎成了商业一条街。村干部告诉我们,这些店大都是百谷村村民开的。据统计,百谷村村民在这一带开有18家旅馆、14家饮食店、13家大米加工厂,有一家饼屋为县城10多所学校供应面包,月销售额达3万元。百谷村还充分发挥地处城西果菜批发市场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全村种植蔬菜40多公顷,有120人从事农产品营销。村里还成立了好几个工程队,承包建筑、装修及电缆电线安装等项目。发展第三产业,搞活商贸流通,使百谷村人富了起来。2005 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3400元。百谷村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新农村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此,田东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以一村一品或一村多业发展壮大带动乡村综合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在田东较为普遍。思林镇平点屯地处右江河谷腹地,现有5个村民小组216户,产业优势明显。该屯是名副其实的芒果屯,全屯芒果种植面积达2200亩,人均2.5亩,2005年芒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左右。甘蔗种植面积1000亩,榨季进厂原料蔗达5000吨。此外,经济能人黄壮灯带领本屯156户(占全屯户数的72%)农户长期进行手工珠绣,户均年增收2100元左右。在她的带动下,目前已有周边的1000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据黄壮灯介绍,从2001年至今,村民从事手工珠绣挣了300多万元。

    祥周镇中平村地处右江河谷腹地,位于右江河南岸,历来有种植蔬菜习惯。该村充分抓住田东县被列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这一契机,率先在百色成立了无公害蔬菜协会,大力发展香葱、辣椒等无公害蔬菜。协会积极和县农技110、镇农技部门合作,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技术,采用标准化技术进行种植和管理,蔬菜品质好,价格合理,吸引了贵州、四川、重庆、广东等外地老板长年驻村收购。2005年全村种植蔬菜面积达300多公顷(含复种),蔬菜生产总值达1800万元,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劳务输出带动型

    田东县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山进城,不仅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且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将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印茶镇是名副其实的劳务输出大镇,目前,全镇外出打工人员有7360人,占全镇富余劳动力的85.6%,每年通过劳务输出实现的经济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有96名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开办经济实体61家,总投资267万元,年创经济效益153万元。打工人员还乡购买“的士”面包车和私家车有30多辆,打工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来,全镇楼房化达60%以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僚坤村的大坤、小坤两个屯为例,先后有300多人外出打工,通过务工每年带来200多万元收入。僚坤村党支书刘承晚全家7口人,以前仅靠10亩甘蔗及几亩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收入过日子。1996年,他的5个孩子相继到广东东莞沙田绣品厂务工,人均月薪1000元以上,年务工收入5万余元。大坤屯农民黄宝铁,现在广东省东莞市后街镇钢城玩具厂任业务经理,月薪5000元。他在老家建的4层楼房装修相当豪华,远远看去,白墙红瓦,像一座小别墅。

    据统计,目前,田东县累计在外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87%,去年劳务输出收入达5亿多元。今年1—5月,全县新增输出劳务7000多人次,全县劳务经济收入达2亿多元。(周章师 黄胜章)

   

分享: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