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信息-->建筑市场-->详细信息
北京奥运场馆力求赛后完美“变身”
2008/9/23 11:15:00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辉煌过后遭遇尴尬。几乎每届奥运会结束后,主办方都要为大量场馆的运营伤透脑筋,一些主办城市,甚至因此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成为世界性难题。北京奥运会精彩落幕,“鸟巢”、“水立方”等一批梦幻般的奥运场馆,在这次堪称经典的盛会之后,命运究竟如何?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巨额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成为长野的大包袱;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废弃,少数场馆被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30多个奥运场馆,每年1亿多欧元的高昂维护费用让雅典叫苦不迭。辉煌过后遭遇尴尬。几乎每届奥运会结束后,主办方都要为大量场馆的运营伤透脑筋,一些主办城市,甚至因此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成为世界性难题。  

  “鸟巢”、“水立方”……一批梦幻般的奥运场馆,在这次堪称经典的盛会之后,命运究竟如何?赛后利用能否如同北京奥运会本身一样,成为又一次“中国式奇迹”?  

    规划先行: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拆,还是留?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一些主办城市在奥运结束后将不再具有更大利用价值的场馆和配套设施拆除,土地另行规划使用。拆了浪费,但是留着更浪费:毫无尽头的巨额维护、运转费用足以让一个城市不堪重负。因此,最好的选择是:主办城市越多利用已有设施,将来就会少负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场馆修建之前,就要做好奥运闭幕之后继续使用的规划。  

  北京就是这么做的。在奥运场馆建设初期,就从整体布局、赛后利用、市民需求、社区配套和市场运营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和统一规划,并且特别注意到兼顾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场馆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共分为4个区域,包括一个中心区和3个分区。中心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3个分区分别是大学区、西部社区、北部风景旅游区。  

  可以说,“在北京高校新建一部分场馆,赛后成为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学生在室内上体育课、开展大型活动的需求”以及“把一部分场馆建设在人口稠密、体育设施相对缺乏的大型社区”,成为北京奥运场馆规划的指导思想。  

  高校奥运场馆的建设是北京奥运会的一大亮点:乒乓球馆在北京大学、摔跤馆在中国农业大学、羽毛球和艺术体操的比赛场馆在北京工业大学、柔道和跆拳道馆在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的高校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参与单位,首都数十万大学生从中直接受益。建在大学里的体育场馆,根本不存在奥运会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经营场馆:在“水立方”戏水,到“鸟巢”观光  

  把奥运场馆尤其是主体育场建成城市新地标,是很多主办城市的追求,并不惜投入高额的建造费用。对此,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提出忠告:“大家总想修建宏大而昂贵的建筑。比赛时爆满,门票收入对主办者很重要。但我们应该仔细考虑能否把比赛场地修建得恰如其分,在赛后仍能使用。”“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有关方面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制订奥运后的运营方案:划分为七大运营板块,包括商业楼、网球场、热身厅、戏水乐园,甚至还包括了商业区。为了适应赛后运营,“水立方”的1.7万个座位赛后将被拆除1.1万个,降低了维护成本,剩下的6000个坐席仍可满足国际泳联关于举办世界比赛的场馆必须拥有4000以上坐席的规定。通过赛后改建,“水立方”的竞赛功能面积届时将只占到总面积的21.4%左右,此后将是一个戏水乐园,运营的主体是人造冲浪海滩。围绕它的还有种类繁多的水上娱乐、健身、培训等设施,建成后将是北京最大型、最全面的市民水上游乐中心,为将来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在设计时也充分考虑了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鸟巢”共设10万个坐席,其中8万个是永久性的。其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以提高场馆使用效率。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里每天“高朋满座”,这其中不乏田径爱好者,但更多的还是为了来现场感受“鸟巢”。跟其他奥运主办城市相比,北京奥运会后场馆利用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国人日益高涨的旅游热情。光靠观光旅游,“鸟巢”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一提的是,像“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会场馆,都有自己的业主。以“鸟巢”为例,2003年,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标成为“鸟巢”项目法人合作方,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政府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与此前由缺乏专业经营人才的体育部门负责场馆赛后利用相比,把场馆交给企业,用30年的经营时间来完成它的回收,无疑是一大创举。  

    场馆利用:不能盲目追求利润  

  奥运会后,由业主来经营场馆,是一大创新,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企业要追求利润,是否会将老百姓挡在场馆之外?  

  对此,北京奥组委官员魏纪中表示:奥运场馆毕竟是公共设施,政府给予了大量支持,像税费的减免、财政的投入,即使在建设中吸纳了民间资金,但奥运场馆仍具有公益性特质,因此场馆经营利润应该受到限制。北京奥运场馆日后的经营可以参考国家大剧院的经验,推行一个合理的票价体系,能让大家买得起票。场馆赛后利用,最主要的还是“人”,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赛后场馆利用,终是一句空话。  

  奥运会赛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虽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将面临不少难题。直面困难、解决问题,在场馆赛后利用方面探索出宝贵的经验来,这也是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后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继续贡献。 (肖春飞  赖臻  杨金志 )
  
   

分享: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