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省政府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和村庄整治,于2012年作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高度契合,得到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支持。2012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突出规划引领、文化引导,共同推进安徽美好乡村建设。1年多来,安徽省首批586个示范村(中心村)有序推进,目前已有327个基本实现了“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
坚持全域规划,引领美好乡村建设
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在安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定位美好乡村建设;在配套服务、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上,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发展水平。一是城乡统筹。在省域层面,按照《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对全省美好乡村建设作出整体安排;制订《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明确中心村建设内容。在县级层面,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美好乡村中心村规划,对中心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房建设等进行统筹安排。在村庄选址上,依托区位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和建设基础较好的原有村庄进行整治和拓展;在村庄规模上,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适宜服务半径为基础,不搞大拆大建。二是政府主导。省、市、县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在村庄规划上,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深入乡村参与编制规划。在建设实施上,明确以县为单位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指导中心村进行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在资金投入上,省政府从2013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在管理机制上,由村两委组织村民成立村民理事会,加强自主管理。三是村民参与。在美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中,积极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充分动员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驻村调研,并在规划的各阶段反复听取村民的建议,户型设计逐户征求意见。已在实施的美好乡村规划,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率均达到100%。在建设次序上,把群众最急需的危房改造、道路通达、饮水安全、垃圾污水治理作为建设重点,让农民得到实惠。四是加强培训。开展多层次业务培训,先后培训全省规划建筑设计单位骨干设计人员200余人,各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人员、镇村负责人等4200余人;依托安徽建筑大学实施为期3个月的“村镇规划员”培训,已培训4期546人;开展“千名建设干部下乡镇”活动,下派1170名村镇规划建设指导员,覆盖到全省所有乡镇;拍摄了有关农民建房基础知识的专题片,传授农房建设等美好乡村建设基础知识。
坚持传统村落保护,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在美好乡村规划建设中,注重自然资源利用和历史文化传承,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结合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村庄公共设施建设,为乡村传统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空间载体,强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促进黄梅戏等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一是全面摸底调查。对皖南等保存有大量历史徽派建筑的地区,积极开展传统村落和徽派民居保护的普查。目前,全省共有200多个传统村落进入省级名录库,其中65个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二是加强业务指导。针对地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多次组织一线管理人员参加全国和省相关培训,并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为相关设计和管理单位技术人员授课,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水平。三是强化保护措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并在今年财政预算上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加强徽派民居的保护。坚持传承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完善传统村落公共设施配套,激发古村活力。同时,按照“一村一档”和“一村一规划”的要求,全力推进传统村落档案建立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黄山市黟县卢村、宣城市绩溪县仁里村、黄山市歙县郑村等一批保存良好村落格局以及大量珍贵历史建筑的传统村落,通过保护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坚持分类指导,保护田园风光
根据安徽文化多元、生态良好、地域特征鲜明的特点,我们通过美好乡村规划加强田园风光保护,将村口、庭院、民俗、公共活动空间等村庄元素与山水田林路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富有特色的田园风光。
在发展路径上,皖北片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皖中片区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沿江片区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郊型乡村;皖西片区发展生态乡村特色旅游,塑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皖南片区加强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造世界文化乡村品牌。
在建筑风貌上,皖北片区建筑形式敦实、质朴,前后庭院围合;皖中片区融合皖南、皖北民居的特点,建筑灵活组合;沿江片区融合江南水乡和皖南民居的特点,建筑形式前门开阔,后院紧凑;皖西片区建筑形式简洁流畅,注重与山区自然风貌的协调;皖南片区为徽派建筑风格,保护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尤其注重与地理人文环境的融合。
在产业空间上,淮北地区以小麦、玉米、大豆生产为主导;沿江地区以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导,以观光、休闲农业为特色;皖南地区以茶叶、桑果种植为主导,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皖西大别山区以油茶、茶叶、林木和苗木花卉生产为主导,以生态休闲农业为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地景观。
坚持统筹推进,狠抓项目建设
根据美好乡村建设新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村庄整治工程。
一是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经我们积极争取,国家认可安徽省上报的农村危房144万户。按照优先解决“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农户“最基本住房”要求的原则,严格执行危房改造政策。4年来,我们已改造危房58万户,让203万农村困难群众受益。今年全省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竣工。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首批3500户正在组织实施。
二是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一方面,把农村清洁工程向中心村延伸,80%的重点示范村都配备了垃圾房、垃圾桶和转运设备,配有保洁人员;编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就地焚烧、填埋、中转等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的有效路径,编制《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导各地配建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如分散的村庄改厕后建设“三格式化粪池”;集中的村庄建设生态污水处理设施。
三是开展村庄整治。着眼于解决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问题,依托现有村庄实施以“清垃圾、清淤泥、清柴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为内容的“三清四改”工程,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投入资金较少。整治后,村庄路通了、灯亮了、水清了、绿多了,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涌现出一大批村容整洁、生态优良的特色村庄,受到群众欢迎。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继续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