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推出的百个传统村落中,浙江省“出镜”的有20余个。透过镜头,这些经过千百年岁月洗礼的古村,以“粉墙黛瓦曲巷、小桥流水人家”的“颜值”、古老的乡村故事和沉积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和记录着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浙江经济发达,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大部分保护状况堪忧。为了不让更多的古村落消失,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的部署,精心组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抓好保护项目实施,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之路,让千百年的古村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摸家底出资金完善顶层设计
把家底摸清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第一步。按照“发现一个、调查一个、登记一个”的原则,截至目前,浙江已把1300余个传统村落列入保护范畴,所有信息数据录入传统村落信息管理系统中,并按照“一村一档”建档立案。其中,176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云南、贵州。
传统村落保护离不开资金支持,政府投入的资金使浙江一大批传统村落率先得到有效保护和良性发展。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何青峰介绍,在17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已有169个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5.07亿元以上。另外,在2012年~2016年,省级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6.13亿元,支持全省85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建设,按照一类村补助700万元、二类村补助500万元的标准,每年推进4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
在机制建设上,浙江成立全省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组,每个传统村落确定1名省级专家,对口指导实施保护修缮项目。同时,建立了村级联络员制度。每个传统村落由一名村民担任联络员,负责宣传保护政策、反映项目进展、及时报告出现的问题。
如何让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落地,政策执行到位,基层工作人员是主体。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每年面向基层干部群众举办传统村落保护专题培训班,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现场参观学习,让“一线保护者”转变思想观念,拓宽认知视野,变被动保护为自觉保护、自发保护。同时,举办农村建筑工匠技能比武和理论教育活动,着力培育一支坚强有力的传统村落保护人才队伍。
“虽然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范围不够全面、载体不够有效、方法不够科学等一系列问题,保护工作的刚度、力度和进度都亟待加强。”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为此,8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顶层设计。
据该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保护的紧迫性问题,抓紧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分级保护名录,将全省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村落尽可能列入保护名录;二是解决发展的必要性问题,即每年选择部分传统村落开展重点保护,使其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同步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三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即要为传统村落实现有效保护发展创造良好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政策保障、技术支撑、人才培育等各项机制。
让传统村落“活”在当下
传统村落不是文物,是活态的,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在浙江各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中,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活态传承“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也标志着传统村落保护由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走向更理性、更规范、更科学的发展阶段。
具有“全国最美县”之称的杭州市桐庐县,不仅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缮,传承历史文脉,而且以“有效保护、适度开发”为准则,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自身优势,每个村都打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真正做到“保护中促发展、发展中来保护”。
在桐庐县富春江镇,茆坪村与石舍村、芦茨村一起构成省内首家慢生活体验区。来到这里,都市人不仅能欣赏到独特的山水景观,还能用心灵碰撞古村的人文底蕴。
宋元之际建村的茆坪村,三面环山,曾是连接浙江和安徽的重要通道之一。在静谧的村中行走,一条自北向南卵石铺筑的马岭古道穿村而过,讲述着昔日的繁华;一户户黛瓦白墙的古民居,诉说着悠久的历史。而保存完好的“胡氏宗祠”已经变身为茆坪村文化礼堂和富春江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村民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江南镇,荻浦村依托江南镇沿线的古村落群,连线打造古风民俗带,被称为“古风民俗第一村”。每年,以“花海”为主题,吸引大批旅游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游玩。聪明的村民把废弃的猪圈牛圈精心装修成了咖啡吧、茶吧,创新性推出“牛栏咖啡馆”、“猪栏茶吧”两个休闲品牌。每到周末,游人爆棚。
在保护传统村落结构肌理不变、格局不变,做到空间、历史和价值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同时,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是活态传承的另一层含义。如业内人士所言,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中,村庄的原始格局不能变,公共建筑不能变,反映重要历史细节的东西不能变;而老百姓的生活设施与生活硬件,如房屋通风、上下水管道、垃圾处理、夏天降温冬天取暖设施等必须要改变。
据桐庐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处副主任李月红介绍,桐庐把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在实施保护过程中,既注重历史风貌,又考虑到功能性。”她指着茆坪村街道的青石板说,这里本来也是要铺卵石的,但考虑到地下铺着污水管道,就改装了青石板。这样可以随时打开,方便管道维修。
在做好村庄整治规划、绿化、河道治理、改水改厕的同时,桐庐传统村落中各项公共设施也得以完善,每个传统村落配套建设了村级公共活动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公厕、停车场,改造文化礼堂等。古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村民的蛋糕是最大的
茆坪村街旁,一幢黄颜色的土坯楼房似乎与村里整体风貌不太协调。“这是知青房。1974年为20多名插队的知识青年建的。”李月红介绍说。插队知青返回城镇就业生活后,腾空的楼房作过村委会办公楼,也当过小工厂厂房。
谈起没有拆掉反而保留下来的原因。何青峰认为,传统村落应当以时间阶段作为界定标准。能够反映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和文化信息的都应当属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范畴。“比如文革村、知青楼,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的‘贴瓷砖’,都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都应当基本维持原貌。”传统村落保护应当是动态的,要用历史眼光进行评价。
而最重要的是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满足村民需求。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村子是由村民的祖先创建的,村民应当得到最大利益,切最大的那块‘蛋糕’。” 何青峰说。
浙江采取政府主导、村民自主的原则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不仅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而且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保证村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村民权益。
为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浙江鼓励充分发挥传统村落资源禀赋的独特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推动形成“互联网+传统村落”的发展态势。
石舍村村民小方递过来的名片古色古香,像一幅水墨画,上面标着她家开的“石头大院”民宿的地址和微信号。小方是几年前从邻村嫁过来的,去年家里重新装修了房子,开了民宿。“房子不是太大,又不懂经营,本来不打算开的。”她一边哄着儿子,一边羞涩地说:“但看左邻右舍都开了,挺红火,村长又老来动员,这才下了决心。”
桐庐县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创建村落景区,22个传统村落列入创建范围。“既要整治传统村落格局风貌等自然遗产,又要保护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更要传承乡土民俗文化等非物质遗产。在此基础上,适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村落经济提高,从而使村民从中受益。”李月红说。(李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