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伦理是一种由人类需求主导的、建筑系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规则,是建筑发展的内因,建筑形式和空间形态是建筑伦理附着于建筑中的物质表征。
以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为例,可以看出,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观集中体现为“礼”的概念,并表现在城市、村落和建筑的选址、布局、营建、装饰等方面。
村落选址崇尚风水趋吉避凶
中国传统民居多从风水的角度择吉而居,将伦理道德与适应自然的城镇选址相联系,从而趋吉避害。
郭峪村四周被群山围合,山脉高度均在700米左右。樊溪由盆地东北角山口流入,将郭峪村划为东西两部分。这种山环水抱、背山面水的环境条件能够保证村落的基本安全和生活便利。
整体形态随势就形因地制宜
以煤铁为支柱的工商业经济、杰出的文化科举成就和重要的军事地位,三者共同影响了郭峪村的营建过程。
郭峪村是个有40多个姓氏的杂姓村落,宗族观念弱,因而产生了以单姓大家庭为单位的居住模式,根据不同姓氏的家族聚居区划分街道与公共空间。
四合院是郭峪村及其附近村落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住宅类型。合院式住宅具有对内开敞、对外封闭的特性,在堡墙的围合下,进一步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生活区域的多个家族聚居体系。
从伦理角度看,住宅中院落空间的出现是家族发展过程中核心家庭的自我意识发展和血亲纽带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院落的布局和组织的首要功能是维护家庭伦理的等级和秩序。
单体建筑就地取材技术精湛
传统民居的营建方式是人类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步总结的,以最少的经济代价取得较好生存条件的择居模式。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普通村民无力承担从异地大量购置优质建筑材料的高成本,因此,就地取材通常是传统民居建造的主要方式。
山西地区降水量较少,森林覆盖率低并缺少高大乔木。特有的黄土易于打坯制砖,由此产生了精美的四合院和种类繁多的窑居。
建筑伦理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文化的理解转化为地域性的建造技术。
砖包房:郭峪村的传统住宅多为砖木结构,有砖墙承重和木材承重两种类型。承重砖墙的墙体约为70厘米左右,用好砖砌筑墙的内外皮,形成整齐美观的墙面,内部填入碎砖及黄泥,被称为砖包房。
镜面楼:郭峪村及相邻村落还有一种被称为镜面楼的建筑立面形式,即在立面铺满平整的砖墙,不加装饰。一层中间开门,二层以上不出挑木构檐廊,只开以天圆地方构型的窗。墙体全以砖墙承重,节省木料并提升了防火性能。由于取消了檐廊,屋内的采光与通风性显著提升。
细部装饰祈福纳吉心理平衡
建筑装饰的伦理意义通过人们对美与善的认识而得到体现。郭峪村中的建筑装饰主要可分为两类:
祈福纳吉:郭峪村民居中处处体现出对传统建筑伦理道德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砖木雕刻与彩绘上。以龙、凤、龟、鹤、蝙蝠、狮、鹿等祥瑞动物以及松、柏、梅、兰、竹、菊、荷、桃、牡丹等植物作为建筑的装饰题材,表现出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人生价值取向。
向往仕途:村内的匾额通常装饰在住宅院落入口、堂屋和书房的大门门楣处,内容多取自儒道典籍,借此展示门第荣耀,宣扬传统伦理观,对后辈起到促进和教化作用。
筑的形式与空间形态是建筑伦理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物质形态。
在郭峪村的营建过程中,传统建筑伦理以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的方式表现于村落选址、整体布局及建筑单体设计之中,从而对生活在村落之中的人类行为进行规范、指引和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