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行业信息-->村镇建设-->详细信息
告别农危房 村民乐安居

近5年广西400多万农村贫困群众喜迁新居(图)
2018/3/22 15:20:41   来源: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网
  【字体:  】【颜色: 绿

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弄歪屯经过危房改造后的瑶族民居



    “以前是茅草屋,风吹雨打苦不堪言;现在是砖瓦房,能遮风避雨,感觉日子好过多了。”家住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村民潘敬森,提起刚搬进不久的新家,脸上就荡漾着幸福。这是广西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的一个缩影。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2012-2017年广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99.96万户,解决了400多万人农村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告别了世代居住的茅草房和土坯房,住进新楼房,过上新生活。

    告别茅草房 村民乐安居

  “棒棒搭成房架,茅草盖顶成家;下雨心焦房漏,茅屋遇风就垮”。过去,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弄歪屯,农民们祖祖辈辈都蜗居在这样的茅草房里。如今,政府出钱帮13户瑶族同胞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这一栋栋依山而建、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瑶族民居,不但圆了大家的安居梦,还成为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的新亮点。
  2012年,广西把农村茅草房改造纳入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攻坚战。自治区住建厅村镇处处长彭新唐说,为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广西还把茅草房改造与城乡风貌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打造山村民族特色,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走进田东县祥周镇局丰新村,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搬进新居的覃益平告诉记者,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公路就在家门口,附近还有耳机厂、砖厂和采石场。农闲时就到附近的工厂打工,一个月有超过2000元的收入”。

    优先建卡户危改 助力贫困户脱贫

    在融水瑶族自治县香粉乡新平村的新修的水泥路边,有一栋崭新的水泥房,这是新平村第一家理发店,也是村民莫春和的新家。

    一把美容椅、一面镜子、一个热水器、一个玻璃柜,几张小木凳——这是莫春和理发店的全部设施。虽然简单,却很温馨。如今,莫春和不仅告别了往日的拥挤潮湿的危房,还告别了在外漂泊的日子。

    2015年,广西除了把五保、低保、贫困残疾人家庭、因灾受损危房户或无房户等贫困户作为优先安排的危房改造对象外,还把精准扶贫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危房户优先列入当年危房改造的对象,莫春和就是受益人之一。2015年3月,得知消息的莫春和特意从广东赶回家,向村委会申请进行危房改造。

    “村里通过民主评议选出我后,我天天就跑去村委那里看,看有没有公示出来。审批通过那天,我都高兴地睡不着觉。”莫春和说,如果没有农危房的惠民政策,也没想过建新房,因为要花不少钱,“我一直都在广东打工。月收入只有三千元,除去吃住和每个月给父母的赡养费,一年也剩下不了几个钱,要改造危房新建房子想都不敢想。农危房改造的政策,让我的奢望变成了现实”。

    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政府审核,县里审批……经过层层程序后,2015年7月,莫春和期待已久的改造工程终于可以开始正式动工。新房建成后,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莫春和他拿到了21000元的补助资金。

    【政策惠民】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出台了《广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规程》,并要求各市县都要严格执行这个工作规程和有关工作制度,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级评议公示、乡级审核、县级审批公示”等步骤来选取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危房改造户,严防优亲厚友和徇私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边境百姓安居 树立国门新形象

    东兴市江那村位于广西的边境,与越南仅一河之隔。江那村五保户卢福权无儿无女,农危房改造之前,一直一个人居住在村里的一个破旧的土坯房里。

    卢福权老人告诉记者,失去一条腿后生活自理困难,没了收入来源,对本来生活就贫困的他更是雪上加霜,每个月就靠政府给的低保过日子,房子改造的事从来没想过。

    为解决像卢福权老人这样的边境一线贫困农户的住房难题,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中力量推进边境一线地区农村危房改造。

    2015年,东兴市按“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的要求,在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镇审核和市审批的基础上,对符合要求农村危房进行动工改造。卢福权的房子优先列入了当年东兴市农村危房改造计划。

    为减轻卢福权的负担,其危房改造由江那村村委代其组织兴建。“住上新房心里踏实多了,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搬进新家的那天,卢福权老人心里非常激动。

    【数字看变化】为树立国门新形象,广西将边境地区10县(市、区)的农村危房,特别是茅草房树皮房作为重中之重任务纳入自治区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并通过采取资金倾斜、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利用本地乡土建筑材料、降低建设成本等多种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已完成边境10个县(市、区)农村危房改造20.0万户,占10县危房总量23.58万户的84.8%,解决了约80多万边境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安全住房需求,极大地改善边境地区的民生。

    保护改造两不误 新房传承乡土情

    “真的没想到,我都这把年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开心得很。”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高秀村村民吴时引告诉记者,4年前,他们一家6口人还挤在一个破旧的木板楼里,房子阴暗潮湿。
2013年,吴时引的儿子杨庆申请到了危房改造的名额,并结合村寨防火改造,建起了如今的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新式吊脚楼。“现在厨房移到了一楼砖房的地面上,建起了节柴灶,设置了专门的烟道。”杨庆说。

    三江侗族自治县高秀村,是一个深藏大山中的侗族村寨,是中国传统村落。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传统风貌特色和格局,尊重当地的居住习惯,该县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中,结合当地山区地形地貌,把农村危房改造与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土特色建设紧密结合,确保改造后的新房美观大方、经济适用、安全防火、卫生方便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和传统风貌特色。如今在高秀村,像吴时引老人这样的困难户已经有59户搬进了崭新的吊脚楼。

     【政策惠民】为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凸显乡土特色,广西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中,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与乡土特色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城乡风貌改造、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扶贫移民搬迁等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农村“危改”、“寨改”、“水改”、“电改”、“灶改”、“路改”和“改厨”、“改厕”等,总体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屯面貌焕然一新,既保持了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又留住了乡愁。

    建房困难各方帮 监管规范保精准

    边远山区的村民无力自筹资金,一直是我区危房改造的一个瓶颈。一些符合“危改”条件的赤贫户,由于无力自筹资金,不得不放弃对危房指标。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了当下需解决的困难之一。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彭新唐介绍,目前广西仍有农村危房约43.0万户。其中,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对象存量危房约17.2万户,这些基本上是前些年危房改造剩下的无能力自行改造危房的赤贫户。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广西将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特困户补助标准、开展社会互助、采用集中采购、使用地方乡土建筑材料等办法,降低建设成本,帮助特殊困难农户开展危房改造,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需求。

    据悉,“十三五”期间,广西每年的农危房改造,都重点优先完成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同时,广西还将强化危房改造政策的落实和补助资金的监管,确保危房改造程序规范,补助资金运行和使用规范高效,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桂建宣)

   

分享: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