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文件通知-->村镇建设-->详细信息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全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典型案例经验的通知(桂建函〔2019〕124号)
2019/4/18 9:26:01   来源: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网
  【字体:  】【颜色: 绿

 桂建函〔2019〕124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了贯彻落实全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调度会议精神,组织各地学习借鉴区内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先进典型案例经验,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风貌提升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将崇左市、浦北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及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保安村叫豆屯的经验做法转发你们。请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结合实际认真学习研究,推动当地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尽快取得成效。

    附件:⒈ 坚持群众主体扎实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行动

          ⒉ 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  全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

          ⒊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⒋ “后进屯”向“后劲屯”的蜕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年4月18日

附件1

坚持群众主体  扎实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行动

——崇左市人民政府

 

    崇左市委、市政府自组织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以来,在开展规定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属于自身的“崇左故事”,突出崇左市本地特色,分类施策,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目前,崇左市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提高认识,坚持高位推进,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崇左市将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做为市党委、政府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多次召开乡村风貌提升专题研究会,针对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科学研判,明确下一步工作具体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崇左市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推进组,对优秀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进行调研。根据崇左市农村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等内容;印发工作任务清单,细化任务分工,利用绩效考评杠杆,自上而下推动工作落实。同时,要求所辖各县(市、区)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制定出台相关工作方案,明确由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统筹推进辖区内乡村风貌提升各项工作。

    二、认清形势,准确把握乡村风貌提升工作要求,成片成面创建,实现全域推进

    崇左市作为全区最年轻的设区市,对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等硬任务、硬指标要求,亟需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工作短板。崇左市按照自治区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的问题为突破口,补短板、强特色,着力破解制约乡村建设瓶颈,聚焦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开展乡村建设,实现全面推进。

    崇左市在2018年组织开展的“四个好”宜居村庄达标村创建活动中,参与竞选此项活动的村庄达300多个,参与群众达10万多人次,目前建设氛围仍在持续扩大。中央、自治区的工作部署与群众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崇左市做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信心与动力。崇左市在准确把握中央、自治区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扶绥县、江州区、龙州县要在全域按照基本整治型、设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分类打造,到2020年底前所有村庄完成风貌整治,基本整治型以上村庄全覆盖,其他4个县(市)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任务;要求各个县(市、区)结合本地特色,打造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片区),扶绥县、江州区要打造可复制、可持续、有影响力的示范带(片区),力争2019年内申请在崇左市召开全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现场会。2018年通过开展100个“四个好”宜居村庄达标村竞争奖补活动,崇左全市所有乡镇均有3个以上的村庄做到了“三清”以及房前屋后的花化、美化。

    三、坚持群众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以奖代补促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先行先试

    崇左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四个好”宜居村庄达标村竞争奖补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要求各乡(镇)第一时间做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宣传发动工作,特别是利用春节、“二月二”节日期间,印发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指导手册,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广泛宣传动员群众,让农户尤其是村屯干部、骨干党员自觉进行“三清三拆”,营造自下而上“动起来”的建设氛围。鼓励群众参与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崇左市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方案中规定,在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上,为减少成本、简化程序,村民合作社或村屯工匠可承接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中的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小型整治项目,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直接把项目资金拨付到村民理事会或村委,减少相关费用支出和耗费不必要的时间。

    引入竞争机制。乡村风貌提升项目的获得主要采取竞争的方式,哪些村屯的群众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就优先考虑哪些村庄。乡村风貌提升项目建设施工前,村级建设规划、建管长效机制的落实、产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均需经过群众代表大会讨论,经85%以上群众投票同意后才能进一步实施。此外,为了激发乡镇主要领导的能动性,崇左全市计划开展整乡推进竞争奖补机制,由乡镇书记参加竞争性演讲,择优创建。村屯间的竞争,由村干部或驻村工作队员参与竞争申报,按三个类型逐级申报奖补资金和项目。

    四、创新融资模式,利用好增减挂钩政策,挖掘旱改水潜力指标,确保实现真金白银的投入

    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中,崇左市计划总投资39.2亿元,主要支持规划编制、村庄特色景观提升、7项基础设施和10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基本整治型、设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村庄建设。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项目资金7.1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4.6亿元,脱贫攻坚三年行动项目资金4.1亿元以及农村人饮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广西2018-2019年建制村通客车等项目资金。资金缺口主要由广西左江金土公司作为融资主体融资,20%的资本金由该公司自筹,80%计划与农发行合作融资。要求各县(市、区)积极配套资金,以群众自筹、企业资助、社会参与等多元投入方式筹措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考虑到资金整合与到位的滞后问题,对于被列为自治区级整县乡村风貌示范提升的江州区、扶绥县,崇左市明确其前期项目的启动、建设施工所需的资金先由广西左江金土投资有限公司与对应的县级人民政府筹措解决。


附件2

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

全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

——浦北县人民政府

 

    浦北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国土面积2521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个街道273个行政村3172个自然村,总人口94万。自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以来,浦北县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挖掘民智、集中民力,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风貌提升五大行动。截至目前,浦北全县3172个村屯全部开展了整治行动,共清理垃圾2000多吨,清理沟渠521公里,拆除广告招牌4836块,拆除危旧废弃建筑8.2万平方米,拆除“两违”建设2.5万多平方米。浦北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党建引领,破解“推动不力”问题,实现压力变动力

    浦北县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县、镇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党员干部包自然村、农户包责任区”四级联动,注重发挥各村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及农村党员的先锋作用,形成支部引导、理事会牵头、党员带头、群众主体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有支撑。建立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全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作战图、进度表,定期听取汇报、开展实地督查,对全县各镇的进度进行通报,不定期召开现场会,加强交流学习。

    二、创新方式,破解“顾虑重重”问题,实现由看客变主体

    浦北县坚持把宣传发动作为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的先手棋,创新宣传发动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是层层召开动员会。利用春节前后的时间节点,浦北县四家班子领导深入联系镇村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动员部署。各镇(街道)也迅速召开镇级动员会,深入各自然村召开户主会进行动员宣传,共召开县级动员部署会3次、镇级动员部署会51次、村级动员部署会806次。二是“六个一”深入宣传。发放《致群众一封信》,印发一本指导手册,每个中心村屯设置一个宣传专栏,每个行政村办好一台专题晚会、组织一次现场观摩,每个自然村屯召开一次以上户主座谈会,全县共举办专题晚会100多场次、发放《致群众一封信》15万多份、印发指导手册1万多册、召开户主座谈会3000多场次,让群众真正认识到自身是乡村风貌提升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形成“人心向一、行动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挥“五老一新”作用。注重发挥农村“五老”的推动作用、新乡贤的带动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三合镇新村村委走马村理事会理事长组织召开三次户主座谈会商讨村庄规划改造工作,组织拆除危旧房屋2800多平方米,涉及群众142户。

    三、示范带动,破解“如何开展”问题,实现优势变特色

    浦北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按照“县有重点、镇镇有示范、村村有特色”的思路,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实现成片成面的示范效果。一是打造“五皇山百村示范片区”。依托“世界长寿之乡”金字招牌,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皇山地质公园为中心,以越州天湖至五皇山旅游公路沿线村庄为线,扩展到周边村庄,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发展健康养生、旅游、民宿、红椎菌等产业,辐射龙门镇、北通镇、白石水镇、张黄镇、大成镇等“五镇百村”,规划打造成为长寿之乡康养片区。龙门镇塘田村、林垌村充分利用地处五皇山景区的优势,整合资金973.3万元大力开展风貌改造,一条集养生、休闲为特色的示范带初见雏形。二是打造“贵合高速路沿线百村示范带”。依托浦北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27%的生态优势,以及拥有5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富硒农产品的优势,以贵合高速(浦北段)为轴线,深入挖掘沿线两边“七镇百村”的乡村旅游景色和现代特色农业元素,发展富硒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示范带。目前,浦北县已成功培育创建21个乡村旅游点、4个乡村旅游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自治区级3个、县级4个、乡级16个、村级93个。在打造“双百示范”的基础上,要求每个镇(街道)优先打造2-3个村庄为精品示范样板试点,为全县乡村风貌提升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四、整合资源,破解“后劲不足”问题,实现由被动变主动

    浦北县坚持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破解资金投入不足、项目整合难等制约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难题,为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四个一点”资金筹措机制。按照“财政支持一点、项目补充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群众出资一点”的“四个一点”模式,筹集资金,形成投入合力。县级专门配套5000万元作为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的启动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截至目前共筹集资金1亿多元。北通镇佛新村竹根自然村召开春节返乡人士座谈会,自发筹资25万元支持本村风貌提升项目,充分体现了群众对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二是建设完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优先把贫困村纳入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范畴,突出“缺什么补什么”,在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上予以倾斜支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高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全县完成农村改厕改厨1.6万户,实现85.4%的自然村(20户以上)通水泥路。三是大力发展“一种一养”特色农业。按照“大产业做强,小产业做特”原则,放大全区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大力发展百香果种植和黑猪养殖产业,安排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全县新种植百香果1万多亩,新增出栏黑猪51万多头,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风貌提升。


附件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人民政府

 

    莲塘镇位于贺州市东郊,距离城区8公里,总面积253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8.6万人,交通区位优越,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莲塘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的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村民主体,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强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环境。

    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在实施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中,莲塘镇坚持规划先行,邀请浙江卓创乡建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专家,结合实际参与莲塘镇乡村风貌提升的规划设计。将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充分结合,打造核心文化符号,形成“一村一品”,如炭冲村、新莲村将客家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生态景观塘、小公园。炭冲村、新莲村先后被评为“广西百佳村屯”“广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

    二、党建引领,村民主体

    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行动中,莲塘镇大力推行八步区出台的“两筹两补”财政奖励政策,在镇党委、村委引导下,各村成立党员突击队、村民理事会和“顾问团”,“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顾问团”主要由本籍的经济能人,有声望、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等新乡贤组成,负责做好政策解读、村屯规划、群众思想工作,在村民和政府间发挥“桥梁”作用;“村民理事会”“党员突击队”带领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群策群力建设美丽家园。通过“三驾马车”把政府引导与村民主体紧密结合起来,制定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破解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疏导群众抵触情绪,让莲塘镇乡村风貌提升、乡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得以如期推进。

    三、用活政策,完善设施

    莲塘镇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解决乡村风貌提升提供资金保障。2018年以来,莲塘镇完成814亩增减挂钩示范点项目,实现263亩节余周转指标挂牌出让收益7902万元、252亩项目先行使用节余周转指标以8045万元挂牌流转。近年来,莲塘镇群众自筹资金1200万元,八步区政府按1:1比例安排财政奖补资金1200万元。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和“两筹两补”财政奖补资金,完善了一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村屯道路195公里,篮球场、停车场各26个,戏台19个,凉亭57个,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835盏,实现村屯亮化;铺设绿化带1.5万平方米,实现村屯绿化和美化;兴建乡村安全饮水工程18处,实现饮水净化。通过用活财政奖补政策,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热情。

    四、“三清三拆”,留住乡愁

    莲塘镇结合山形水势、自然风光,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塑造乡土特色休闲环境,积极推进“三清三拆”工作,即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杂物,清理村屯、道路垃圾,清理沟渠、水塘、河流淤泥垃圾;拆除旧房危房、废弃猪牛栏及厕所,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广告等,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提升乡村风貌水平,以优美的村屯环境留住诗意、载动乡愁。近年来,莲塘镇共拆除废弃房子128间,拆除废弃猪圈、牛栏161处,拆除杂物堆187个,拆除废弃晒地1870平方米;利用房前屋后和各种边角地“三废变三微”,建成“微菜园”138个、“微花园”123个、“微果园”131个,打造了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幸福乡村美景。在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工作中,要求增减挂钩项目设计与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工作相吻合,避免出现更多的变更。如果在推进增减挂钩过程中,需要拆除的废旧房子、废弃猪牛栏等与“三清三拆”需要不吻合,在变更的过程中需简化变更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五、产业培育,持续发展

    莲塘镇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依托拆旧复垦,增加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打造了马尾河乡村公园、栀子花基地和一批农家乐等,引入经营管理理念,坚持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带动村民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增辟致富门路。积极引导群众种植芋头4500多亩、红薯2800多亩,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民合作社、产品加工厂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农副产品加工厂对红薯、芋头等农产品进行初加工,然后通过冷链物流进行运输,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台湾、新西兰等地市场,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生态富民增收。


附件4

“后进屯”向“后劲屯”的蜕变

——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保安村叫豆屯

 

    叫豆屯共有115户390人,多为客家人,其中贫困户31户116人;有耕地面积325亩,主要种植甘蔗、芥菜,是远近闻名的酸菜之乡;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258元。叫豆屯现有屯级党支部1个,6名党员。

    以前叫豆屯是贫困村,究其原因,并不是基础不好、条件不行,根本原因在于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一些好的政策到了基层,由于政府较常采用自上而下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造成基层群众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叫豆屯种植芥菜、腌制酸菜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水质好、品种优,采用原始方法制作,绿色环保,所制酸菜受到一致好评,经常供不应求。过去,叫豆屯每户的酸菜产量一般为每年12到15吨,由于群众一直采用传统制作和经营方法,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不足,过分依赖政府帮扶,在政府大力改善了叫豆屯的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局面下,酸菜产量和群众收益仍未得到有效提高。今年,叫豆屯在镇政府指导下,发展了酸菜加工合作社。

    2018年11月中旬,新任的镇党委书记到任后,立即组织镇里的驻村工作组召集叫豆屯群众开会,布置乡村风貌提升工作。这一次,改变了以往由政府自上而下大包大揽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广泛发动群众,自筹资金。镇政府不再找工程队,而是转变工作思想,动员村屯干部发动群众,群众每家每户至少出一个人投工投劳、参加集体劳动,调动群众参与性。12月初,叫豆屯召开群众大会落实建设资金,群众积极响应,累计共捐款1.7万元,解决了部分资金困难。二是镇政府提供物料扶持和技术指导。镇政府根据叫豆屯上报的建设计划,统一调配物料,比如水泥、红砖、涵管、砂石等,主要用于排水沟、花池、菜园的修建。并且派出5个有技术特长的工作队员,负责指导和监管,确保整村风格统一、步调一致。三是推行竞争奖补,先做先得。引入奖补措施及竞争措施,鼓励先做先得、多做多得;做得效果好的村屯,由镇里额外奖励物资。四是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村屯长久干净整洁。叫豆屯积极邀请新乡贤建立屯级组织,如党支部、屯级理事会,均由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组成,通过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发动和组织群众自发自觉开展乡村风貌改造工作。此外,叫豆屯还制定了村规民约,规定了门前三包、花草管护等要求,经过村民大会讨论以后,要求群众形成遵守共识。针对部分群众不文明行为,村委建立村民统一微信群,第一时间曝光不文明行为,通过舆论压力促使其整改,形成群众之间的互相监督。

    三个多月来的事实证明,镇政府推行的“政府买物料、支部带队伍、群众投人工、社会献爱心”的办法模式,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拥护。叫豆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通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实现了“小投入、大回报”

    除了个别关键的技术工种,比如修屯级厕所、修党群议事亭等,需要聘请几个老工匠,给几百块手工费外,其他的都是群众自己投工投劳。经镇里统计核算,叫豆屯首期启动投入2万元,到1月份,因成效显著,镇政府追加投入5万元;加上群众捐款4万元,企业捐赠1万元。资金投入总共12万多元,绝大部分都是购买物料,成功破除了叫豆屯一直以来的环境“脏乱差”问题。经初步统计,从2018年11月开始,累计有2100多人(次)参与建设。折合市场价,全屯整改投入总价值达20万元。用12万元(其中群众捐款4万),创造了20多万元的成果,使“花小钱、办大事”,“小投入、大回报”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通过带动群众参与,实现了“要我干”为“我要干”

   有别于以往的建设项目,镇政府在开展乡村建设,“三清三拆”工作前,派出工作组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得到村民认可再开始动工;对于仍处于观望状态的部分群众,主动引导其走访查看别的农户取得的显著效果,以“眼见为实”的方式,号召和鼓励这一部分群众加入乡村建设中。当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污水横流、垃圾乱堆问题,环境变美了、房前屋后干净了、花草菜园长势很好,群众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尤其是群众全程参与屯内修建过程,参与性高、获得感强,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发形成共建、共享、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通过“三清三拆”,实现了“不进城就能逛公园”

    镇政府工作组经常进村指导本地村民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把一座座废弃的牛圈、猪圈,因地制宜改造成党群议事亭、酸菜制作展示馆、大榕树课堂,大量废弃的瓦罐、水缸、轮胎转变成为赏心悦目的花坛、花罐;后山的竹子全身都是宝:大竹用作水塘的护栏,小竹编成篱笆,竹节裁成烟灰缸;拆旧房留下的青砖、废瓦、片石,重新组合成村头的迎客碑、挡土墙和休闲石凳。异地搬迁拆旧房、废弃厨房拆掉后,就地复垦;原本脏乱的杂物堆放点,改建成微花园、微菜园,为群众打造出既能满足当下生活又能保留地域特色的现代化新型乡村,真正实现“不进城就能逛公园”。

    2019年春节期间,经由镇政府组织,在叫豆屯举办了篮球比赛、游园活动,吸引了附近村屯上千名群众来屯里参加活动,并对叫豆屯的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给予很大的认可。元宵过后,先后有十几个村的群众前来叫豆屯参观走访,借鉴先进经验,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分享: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