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巴马瑶族自治县结合“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景区”的“四清洁”活动,举全县之力,围绕“干群出力 ,措施有力 ,资金添力 ,亮点得力”的“四力”举措,助推“清洁乡村”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为构建美丽家园保驾护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开展集中大扫除活动6974次,清理生活垃圾2300多吨、建筑垃圾及杂物210多吨,清除道路沿边杂草5.3万㎡,清理河道、溪流646公里,清理池塘264个,清洁田园3万亩,拆除村庄棚舍乱搭乱建及残墙断壁2026处,清除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3.8万处。
该县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真干是关键,村干是关键”为切入点,号召社会各界力量、各类群体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打好“党员带头、村干牵头、群众出力、学生参与、妇女给力”的清洁乡村队伍“组合拳”。目前,全县463个党支部和8000多名党员投身清洁乡村活动,清理垃圾840多吨,组建10支“党员突击队”,34支“党员服务队”,入乡驻村开展工作。全县214名村干、支书一线干部发挥“火车头”作用。他们进村入户,结合村屯实际,制定村规民约852个;通过村干、支书协调,争取资金建成垃圾池1300多个;号召31000多名中小学生争当清洁乡村宣传员,5万多份“清洁乡村致家长一封信”通过学生发放到家长手中;全县520名青年志愿者深入旅游景区、田园、敬老院等地,清扫垃圾350多吨,清理乱涂乱画1400多处,清洁田园26亩;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建立“清洁乡村妇女志愿者队伍”60余支,开展活动421次,开展“万名妇女进万家”志愿者活动922人次,组建73支“清洁乡村·娘子军团”志愿队,队员863人,清理垃圾465吨,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家庭——巴马巾帼在行动”29次,推动清洁乡村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我县以制度、政策为引领,措施为导向,使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有路可走、有人来做。”巴马县委副书记、“美丽”办公室主任胡革说。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巴马县成立“美丽巴马·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及成员名单,印发《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展“美丽巴马·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巴马瑶族自治县保洁员队伍建设方案》《巴马瑶族自治县农村垃圾处理方案》《巴马瑶族自治县垃圾池建设方案》等方案,出台《巴马瑶族自治县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激励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成立“美丽巴马·清洁乡村”活动办公室,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该县财政投入992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新增加财政供养保洁员50名,积极整合风貌改造、“一事一议”等上级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深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奠定良好基础。给全县10个乡镇划拨“清洁乡村”专项资金近10万元,每一个焚烧炉由县财政补贴3000元建设费,每年补助2000元燃油费,采取定价方式回收可回收垃圾。对全年考核达标的行政村,年终给予绩效奖励1000元,排在前20名的行政村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给予2000元奖励。同时,引导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建设垃圾处理池、落实保洁员经费,为活动提供动力保障。
该县结合实际,打造“一乡十村百屯”示范亮点,即以甲篆乡为示范乡,以燕洞乡龙田村等10个村为示范村,以巴马镇赐福村坡类屯等100个屯作为示范屯,以示范点推动工作开展。摸索出在偏远地区实行垃圾就近焚烧或填埋、在城区和附近乡镇以及重点旅游景区实行“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组织全县107个行政村(社区)支书或主任、县直部门领导268人到燕洞乡龙威、龙田、龙凤等村召开现场推进会,学习示范点垃圾处理的做法,推动工作开展。各乡镇组织开展“流动红旗”村屯评比活动,通过推行村民自治,结合移风易俗倡文明活动,逐步建立房前屋后“三包”和保洁员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探索出健全完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的新路子。 (凌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