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山县的广大民政干部,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将党中央、国务院对低收入群众的关怀及时送到了千家万户。
扶危济困倾真情
这几年来,灵山县面对涉及面广,任务重的城镇低保,利用宣传车、宣传栏、歌谣、顺口溜等形式广泛宣传,重点宣传有关低保法规政策、申报办理程序,使低保对象对低保政策、法规入耳入心。为让“关爱”工作做好,该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企业、镇和社区调研,听取工作汇报,了解进展情况,掌握实情,现场解决问题。各级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深入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县民政局的领导特别是负责低保的同志,更是情倾弱势群体,忘我操劳:审核、统计、查漏、造表、规划,经常加班加点奋战,累了困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下,有的人员病了却舍不得请假……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为困难群体撑起一片晴空。在他们的努力下,三年来,全县低保工作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累计共发放生活保障金2073.82万多元,有469204人次享受了低保救助。去年全年的低保金也已全部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温暖工程阳光操作
准确认定低保对象是整个工作中最繁杂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应保尽保,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灵山县推行低保工作“大家做”,促进低保工作透明、公平,收到了明显成效。他们采取一看、二问、三走访、四张榜的方式,最大程度“透明”。准确界定低保对象,严把家庭收入检查关,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基础作用。为了让最需要关心的人得到最大的关怀,广大干部常常走家串户,深入低保对象家中现场看他们吃、穿、住,细算家庭各项总收入,然后“三榜公布”:先由低保对象提出申请,所在居委会查证后公布第一榜,剔除不合条件者后上报乡镇,经重点抽查核实后公布第二榜,然后上报县民政局审核后公布第三榜,方能最后确定低保对象。做到 “四不审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不审批;不符合程序的不审批;相关证明材料和手续不全的不审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审批。“三榜公布”在全县查出部分审报不实者,堵住了漏洞,也最大程度监督了干部手中的权力,使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维护。
关爱春风慰民心
“把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城镇低保工作。”灵山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经常用“换位思考”一词来诫勉干部。 而该县民政局的干部更是身体力行,坚持每周利用2个以上的工作日时间深入机关、镇、社区现场办公,“面对面”办公,“心贴心”服务。去年,民政干部在灵城镇第二小学走访时了解到学生陈柏安兄妹都在读书,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时,又深入他家了解情况,之后,民政局每月给予他家200元的低保救助金。200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算不了什么,然而对于这样的家庭,却是莫大的支持,让他们全家感爱到了关爱的温暖。而70多岁的平南镇平南社区的孤寡老人陈进球,在周围邻居眼中是公认的“善人”。10年前,已届花甲的她不顾自身拮据,毅然收养了一名出生才几天的弃婴。时光荏苒,收养的小孩长大了,却无钱读书。2003年,该县民政局将陈进球家纳入低保,每月补助220元,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小孩也上学读书了。
低保“输血”的同时,也积极引导“造血”让困难户脱贫摘帽。在应保尽保不漏掉一家生活贫困户的前提下,该县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引导扶持低保户自力更生、勤劳脱贫。结合开展“进村入户解民忧、扶贫帮困促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干部驻社区入户体察民情,与全县近1000户2000多人的低保人员进行结对帮扶。每位党员均挂钩一至几家低保户,每年定期“家访”二次,或谈心鼓舞脱贫信心、或策划脱贫项目、或牵线搭桥转移劳动力等。灵山县华山农场黄文红一家因几十亩水果2002、2003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却连续两年失收,欲哭无泪的他,2004年受到了低保救助,同时该县派出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与其结对帮扶下,悉心指导水果管理技术,去年夏天,他家的水果喜获丰收。去年9月初,他带着丰收的喜悦和满怀的感激之情,来到了低保中心,主动退出了低保行列。至今,全县累计已有382人次通过“造血”脱贫摘帽,退出了低保行列。 (李启江 张鉴仁 苏宗海 黄定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