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区阳圩镇六丰新屯是百色水库一个外迁的移民屯,2007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行建设。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民心、民智、民力凝聚并发,打破农村传统建村思路,采取人禽居分离,统一格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合力打造出具有农村民族特色又具有城市品味的移民新村,2010年7月通过市级新农村验收。今年初,被列为自治区城乡风貌改造示范点改造。如今,走进该屯,但见新村绿化区、公共活动区、环境处理区等基础设施井然有条,一个花园式、定位为平圩民族新村和百色水利枢纽旅游大开发的前沿观光点的一个新农村展现人的面前。
阳圩镇高度重视六丰屯的建设,将六丰新屯城乡风貌改造示范点列入2010年镇重点项目来抓,落实责任,明确职责。成立了阳圩镇六丰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担任组长,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成员,负责新村建设日常工作的开展。
六丰新屯是外地进入百色水利枢纽、平圩民族新村旅游必经道路323国道的隔河望见的移民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条件,被纳入阳圩集镇、平圩旅游区规划之内。建设之初,该镇把其定位为平圩民族新村和百色水利枢纽旅游大开发的前沿观光点、新集镇规划区来规划建设。采取“城市+农村”建设优点,划分居民区、禽畜区,一户民居配建一杂物房,现已完成了民房、杂物房建设共33套,户均拥有住房建筑面积75平方米,杂物房户均拥有面积30平方米。2010年1月,被自治区列为城乡风貌改造综合整治示范村后,重新委托了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规划编制,规划配套了文化活动区、休闲旅游区、绿化区、环境处理区等,使新屯各项功能齐全。
落实责任,齐头共建家园。该屯城乡风貌改造涉及20多个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时间短。为了加强建设,该点采取政府主导、多头筹资、多部门共管的工作机制,分解建设项目落实到部门、到工作组。区建设局负责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建设,区交通局负责道路建设,林业局负责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区旅游局负责旅游景点亲水码头建设,区环保局负责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区科技局、文化局、宣传部等部门负责活动室设施配套,镇政府负责协调和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等,明确分工,各尽其责,群策群力,携手合作,各项建设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目前,已共投入建设资金约600多万元,完成50户民房和杂物房立面改造;完成屯内主干道水泥硬化921米、进屯道路水泥硬化500米、人行步道570平方米、景观花架14个及绿化带;修建排水沟339米建设;完成1座公共卫生厕所、2座垃圾池等。
积极引导,让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提高当地群众的介入度、关注度、重视度是关键。由该屯党员、村组干参与、监督新村规划和建设,让他们有主人翁、领导者、组织者的责任。采取由群众说服群众的办法,由该屯村组干、党员带头动员,带头宣传,使广大群众拥护和大力支持,参与新村建设热情高涨,纷纷投工投劳,让出土地、形成全屯群众共同参与的局面。每次开展集体劳动,各户自觉出一个劳动力,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劳动。邓美英是该屯唯一的一个低保户,其爱人因疾病无劳动能力,上有两老,下有一小孩,虽搬迁来了5年,但其仍无能力建房。该镇通过危房改造项目,为其争取到了资金,在镇、村、屯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现其房子已完成了第一层主体工程。邓美英深怀感恩,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投工投劳,成为该屯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好的榜样。
该镇还积极协调区科技局、区宣传部、文化局等部门大力支持,提供了一批触摸屏信息台、电脑、电视等设备和书籍。还在屯中心建立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广场,掀起了群众学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热潮。目前,该屯群众通学科学,利用原生产区土地资源,规模发展甘蔗生产,种植面积达1000亩;种植芒果,种植面积达600亩,特别是以党员、科技示范户宋玉军为代表性,利用百色水库丰富的水面资源,发展移民新兴产业——网箱养鱼,现已发展网箱35箱,年收入1.5万元。2009年,该屯人均纯收入达4737元。(黄程桂 黄素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