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按照区、市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三清三讲”和“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活动内容和目标,采取“三强化、五突出、三探索”措施,全面深入推进清洁乡村活动。
强化三项机制,建立高效运行网络。强化完善县、乡领导机构,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为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强化部门包村联建,自治区选派政协办公厅、林业厅、广西电视台等14人组成3个驻村工作队,市选派37人组成17个驻村工作队入驻该县,由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带队组成16个工作队和县、乡干部及47名驻村第一书记、200多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组成104个工作组,分别派驻分片包干指导全县16个乡镇179个村(社区),实现驻村全覆盖,三级工作队在宣传发动、参与集中整治活动、筹集资金、争取项目等工作中成为活动的先锋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强化督查指导,组建了以县调研员为组长的8个督查指导组,实行16个乡镇和部门分级包片督导,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明查暗访、统一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定期通报的方式,明查暗访32次,对任务不达标的单位进行点名通报批评,在电视台曝光,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力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突出五个重点,提升环境整治水平。该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一是突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使群众逐渐从“要我清洁”向“我要清洁”的观念转变。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召开各类形式的动员会1500场次,举办主题文艺演出、山歌会36场次,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大宣讲活动387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悬挂横幅标语1352条,设置86块固定标语,喷刷170多条固定标语,播放广播新闻168条,编发简报17期,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报道100多篇,开设曝光台播出6期,做到报纸有版面、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社会有反响。二是突出改善环境,重点整治脏乱差,共开展清洁乡村各类大行动413次,清理各类垃圾2500多吨,清除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5922处,整治规范各类禽畜场所252个,开展房屋立面改造58户。三是突出示范引领,建设重点村屯。将区、市联系隆林的领导和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所联系的村屯作为县级示范点,县四家班子副职领导、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联系点作为乡级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屯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四是突出自选动作,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该县在特少民族聚集区用苗、彝、仡佬三种民族语言进行广播,将活动内容融入地方壮戏,纳入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五是突出项目调研规划编制申报工作,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县直相关部门已编制申报清洁乡村活动“五建五改”即建沼气池、垃圾池、水泥路、卫生室、文化乐园,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貌等项目,正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尽快启动项目建设。
探索推进三项长效机制,确保活动迈上规范化轨道。该县探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组织引导各村“五老”人员成立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建立保洁员和督查队伍,制定保洁员工资、管理办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共投入400多万元实施生活垃圾中转站项目,聘请垃圾转运站工人、屯级保洁员、卫生监督员等,目前已配备垃圾清运车、三轮车、人力手推车等505辆,果皮箱260个,垃圾桶410个,共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含物资);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干、以物代扶等方式,实行多建多补、先建先补、多投多得,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三级工作队共捐款(含实物)130多万元,县财政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含物资);探索建立垃圾回收、处理长效机制,根据科学理念、科学设计、科学使用、避免第二次污染的原理进行焚烧炉建设试点,采用“焚烧+烟雾净化+污水净化”方式处理垃圾。目前在沙梨乡母施村试验初步达预期效果,即将在全县推广,现已呈报共计894.45万元的项目专项资金进行建设,其中计划在每个乡镇投入5万元建设一个焚烧炉,每个村屯建设1个垃圾池,靠近乡镇所在地的村垃圾转运到乡镇处理。
由于及时动员部署,完善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全县呈现“认识高、行动快、参与广、工作实、变化快”的良好态势,乡村群众的居住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助推了创建广西卫生县城和广西园林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了干部作风,深受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 (黄海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