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隆林:城乡风貌改造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2013/9/24 9:57:27   来源:右江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颇具特色的苗族民居楼、房前屋后果树成行、崎岖山路变成水泥路、幸福的生活写在群众脸上……走进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龙英村上朗洞屯,仿佛置身于美丽画卷中。这无处不在的欣欣向荣景象,展现了该县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以来的新气象。

  民居换新装 山村显特色

  “想都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能住上新楼房。”德峨乡龙英村上朗洞屯的杨成先一家5口过去住在四面透风残破的狭窄危房。2012年初,他家在政府的帮助下,拆除危旧房建起了钢筋水泥新楼房。

  该屯一共居住着25户苗族同胞,为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该县整合城乡风貌、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250万元,以建设特色明显、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把龙英村上朗洞屯作为新农村示范点来建设,对该屯的19户旧房危房进行拆除,统一规划重建成富有苗族特色的村屯,硬化了360米进屯道路,建成22间牲畜养殖集中区、120立方米集体沼气池1个,完善篮球场、文化室、戏台等文化娱乐设施。

  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2960多万元,对德峨乡德峨村水落洞屯、德峨乡常么村至龙英村公路沿线、新州镇含山村泥浪屯、德峨乡保上村阿搞屯、沙梨乡母施村牧场屯、平班镇委乐村帮坝屯等民族村寨实施了城乡风貌改造。

  环境综合整治 乡村变美丽

  “过去各种硬件设施不完善,村民文明意识不高,牛栏、猪圈等乱搭乱建,垃圾、污水乱堆乱倒,大家生产生活环境很差。”该县者浪乡央腊村支书岑国邕说。

  2010年,央腊村被纳入村屯环境综合整治试点。该村先后建设了远程教育终端站、农家书屋、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还结合当地实际需要,以治理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先后投资60万元建设了7公里的户户通硬化道路工程,投资10万元修建了乡村大舞台,新建沼气池108座,村屯房前屋后全部绿化。

  而在该县沙梨乡母施村安置场,针对该安置场农民群众土地少的实际,该县水产畜牧部门对该安置场农户的猪舍进行了规划设计,共投入20多万元在离村100多米处建起了总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共22间、每间规格长宽高分别为3米、3.8米、2.8米的楼房,无偿分给21户农户使用,让猪舍往空中发展,实行人畜分离的养殖方式。“在洋楼养猪好处多,通风好,空气环境好,没有什么污染,能大量减少猪的病害,猪生长快,能提前出栏。”面对笔者,村民郭正华高兴地介绍着。

  在安置场,笔者还看到五保新村、卫生室、绿化美化、沼气池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休闲广场、文化长廊、舞台、河堤护坝等设施俱全。老百姓都说,城乡风貌改造,让我们农村更有“面子”!

  大力发展产业 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我家的170亩板栗,除去请工费,估计纯收入有7万多元”。沙梨乡母施村安置场的村民黄有文告诉笔者。该县除对该安置场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外,还从长远谋划,因地制宜,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如引导沙梨乡母施村安置场共种植板栗3000多亩、建立林下养殖集中区养殖户10户,今年仅板栗一项,该安置场群众收入就有130多万元;者浪乡央腊屯种植杉木800多亩;德峨乡德峨村水落洞屯封山育林面积370多亩,种植金银花约200亩、核桃1500株,石窝地改造41亩;德峨乡保上村阿搞屯种植烤烟300亩;德峨乡常么村种植桑蚕600多亩……今年1至8月,城乡风貌改造点的群众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