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泗城镇:沼气带来大变化 


2006/8/4 7:24:48   来源:右江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7月15日是星期六。笔者趁到凌云旅游之机走访了该县泗城镇官仓村马王屯。马王是镇里有名的"生态示范屯"。刚进村口,我们便碰到村民李大绍老人。他带我们去看新建的沼气池,高兴地说:"我去年10月份花1000多块钱建了沼气池后,全家7口人煮饭烧菜不愁了。"李大绍的老伴接过话茬:"怕过年沼气不够用,去年腊月花钱买了一车柴禾,哪晓得到现在一根都没烧。"马王屯有91户人家,现在已有86户建有沼气池。

    "本来去年还没有这么多,但看到我家用沼气确实方便,今年春种一结束,群众都建起沼气池来了。"李大绍说。官仓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章告诉笔者,目前,全村已经建沼气池800多座,涌现出6个像马王屯这样的"生态示范屯"。自用上沼气,官仓村新发展养殖户183户,其中养殖大户37户。据初步统计,全村每年大约可节省柴禾300余吨,建沼气池的农户每户每年可节约开支1200多元。在泗城镇,镇党委、政府把沼气池建设与建设新农村结合,以沼气带动种植、养殖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去年,全镇沼气用户达3500多户,全镇8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到今年6月底,全镇拥有沼气池3620座,建成沼气生态屯73个,新增养殖户1100多户,生猪存栏2万多头,牛8000多头。沼气带动大产业

    泗城镇地处大石山区,全镇3万人口中有2万多人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如何使群众富裕起来,一直是党委、政府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突破口在哪里?镇党委、政府把建设沼气池、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支撑点,提出"以小沼气带动大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把沼气建设纳入农村长远发展规划,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家园紧密结合起来。

    上蒙村农民陆崇根在自家的猪圈旁建起两座沼气池,用沼气煮饭菜、烧水、照明,用沼液、沼渣喂鱼和种植蔬菜,现在他种植无公害蔬菜15亩,养猪11头,年节约用能支出2000多元,节约农药、化肥支出1500多元,年综合经济效益3万多元。那合村村民黄显武建沼气池后,在院子里种蔬菜,建起鱼塘养鱼。他说:"沼气池能清洁环境卫生,用沼气可以做饭,沼液沼渣可以喂鱼,还是浇菜的好肥料。"沼气带动大产业。小小沼气池,连接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助于形成"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沼气---沼液沼渣还田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的良性循环生态链条,从而解决生活用能、环境污染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小型产业链中,沼气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泗城镇正在全镇推广"猪-沼-果-灯-鱼"模式,综合利用沼气,力求取得"一气带三料"(一气即沼气;三料即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促四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四业出三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效果。

    农家院落气象新

    傍晚,笔者走在官仓村陇外屯的进屯道路上,晚风送来了饭菜的香味。远望陇外屯,不见炊烟起。路边,池塘里的水很清;进屯道路整洁。近了,我们发现,这里的农家小院很美。今年71岁的杜守仁大爷正准备吃晚饭。他告诉我们,建沼气池前,做饭时屋里烟熏火燎,老伴没少埋怨,时不时还为谁煮饭菜发生争执。建起沼气池后,沼气炉随用随点,做饭再不怕烟熏了,厨房干净了,老俩口再也不为做饭的事争吵了。陇外屯村民杜华建沼气池后,由于沼气量太足,自己用不完,还让邻居到他家烧水、做饭,邻里关系越来越好。

    泗城镇以沼气池为纽带,把建设生态家园的全新理念融入到沼气建设中,围绕建设沼气池,配套实施"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大大改善了村屯的环境,实现了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在泗城镇农村掀起的"灶台革命",不仅把广大农村妇女从灶台前解放出来,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祖祖辈辈都无法解决的"脏、乱、臭"问题。利用沼气池发展庭院经济,把庭院"方寸地"变成"聚宝盆",使农民在美化生活环境时,又增加了收入。(赵新伟 杨正周)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