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屋村,如今全村整体规划,集中建设,准备统一搬迁住新村呢。”自从去年米屋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后,每当有人到伯劳镇大街小巷谈起新农村建设时,听得最多的是这句话。这是灵山县抓好佛子镇高岭村、谭家营村和丰塘镇平岭村等县级试点村带来的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
立足村情 优化产业结构治“穷”根
米屋村是伯劳镇大路村委的一个有230多人的自然村,建于1968年,自那时起,村民们一直都居住在零散的瓦房,没有增建过一间新屋,成为当地出了名的“穷村庄”,曾有“有女不嫁米屋村”的说法。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人穷志不穷的米屋村村民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坡田山地资源优势,大做“山上经济”文章,积极发展甘蔗、香蕉、黄瓜、松木割脂、速生桉等产业,成了全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形成长、中、短期相结合的经济格局。目前,全村发展甘蔗800亩,香蕉250亩,松木割脂300亩,速生桉400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672元。
借鉴试点 成立理事会建设“新”村
“试点村能做到的,我们照样能做到。”这是米屋村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信念。米屋村借鉴县级试点村的经验,自发组织成立以经济能人米祖强为会长,6名威信高、有代表性的村民为理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制订了理事会的相关制度以及村规民约等,统筹安排和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去年以来,在理事会的积极带动下,激发了广大群众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群众筹集新村建设资金60多万元;组织积极投工投劳上场修建了1公里多进村路,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路通车到村的行路难问题。
帮扶带动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改善贫穷面貌?能人带动帮扶效应是米屋村经济较快发展的“法宝”。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该村在少数市场经济意识强、敢创敢干的农户率先带头示范种养成功的影响下,大部分群众开始种植香蕉、荔枝、芒果、甘蔗、湿地松等经济作物,逐步扩大规模,农业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从1993年起,该村部分富余劳动力青年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包工建筑、加工、饮食等就有30多人,部分年均人纯收入达25000元-28000元。到目前止,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76人,收入60多万元以上,成了全村经济来源的又一重要渠道。如米祖贤凭自己多年来种养赚得在伯劳街开设了摩托车专卖店,并兼营摩托修理等,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已拥有固定资产已达30多万元。“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据统计,近年来他共为本村20多户农户担保或联系贷款30多万元支持农业生产发展,自己无息借款共10多万元扶持他人。 (丁宁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