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我们驱车来到了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街道,街道两边是整齐的楼房,绿树和路灯互相映衬,给大山里的瑶乡增添了明亮的色彩。随行的县委工作人员惊讶地说:“很久不来沙里了,这里的变化真大。过去街道窄、院落建设零乱、积粪如山的状况消失了,这里变成了街道宽、干净整洁,新建居民住宅错落有致的新城镇。”
下山住“别墅”
沿着宽敞的水泥街道行走,两旁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店家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高高矗立在乡政府所在地沙里村街道入口处的那良移民安置点效果图了。效果图上的房屋整齐、漂亮,就像都市里的别墅一般。该乡党委书记谢尊告诉记者:“那良安置点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规划了150亩地,安置60户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农民。安置点的楼房是请专家来统一规划的,全部是3层以上的混凝土结构楼房,统一立面,统一面积,统一配套沼气。”眼下,安置点的新居正建设得如火如荼。弄丁村八喊屯的陈泊明告诉记者,在政府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后,他和家里的兄弟一起到广东打了4年工,赚得一些钱后,就回家准备建设新房。正好听说政府在沙里村规划设立移民安置点,动员山上的村民下山居住,他就积极报名了。看到已经建设好了的2层红砖水泥楼房,陈泊明脸上笑开了花。他感慨地说:“我们这样的庄户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成了城镇居民,交通条件好了,住房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做什么事就方便多了。”据悉,除了那良安置点外,目前正在规划的那坝新村、塘立新村、那良新村都完成了前期工作,三个新村将安置移民185户700人。
找准定位
沙里瑶族乡东与河池市的巴马县交接,南与百色市右江区毗邻,西与本县下甲、伶站两乡接壤,北与河池市凤山县交界,素来是农副产品集散地,周边辐射区域较为广阔。沙里瑶族乡在小城镇建设中,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要求,把自己定位为巴马县、右江区、凌云县三县区商贸次中心,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由专业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建设,同时注重集镇道路的配套建设,加快集镇综合开发的实施。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注意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安置、扶贫搬迁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工作中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现在,乡政府门前的街道格局全部实现亮化、绿化,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厕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如今,一座街道整洁、道路畅通、市场活跃、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文明小城镇已初具雏形。
产业兴乡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如何培植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设好瑶乡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该乡党委、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依托本地资源和基础优势,将茶叶、八角、油茶、木材加工等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在充满生机的茶园里,茶农们边忙着采茶边对记者说,依托浪伏有机茶基地,他们对靠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绿色经济奔小康充满了信心。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该乡的一大财富。据乡政府有关人员介绍,该乡万亩林场的尾材吸引了融安女老板潘柳枝投资25万元兴办恒源木材加工厂,生产木拼板,销往长沙、上海等地。看到沙里街上停靠的装满加工过的木材的汽车,我们不禁为瑶乡的发展而雀跃。
观念更新
沙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人流、物流,大大增强了群众的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拓展了群众致富路。许多农民由第一产业转向了第二三产业,纷纷办厂、务工、经商等,在自己腰包日渐鼓起的同时,还创造出一些就业机会,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实实在在地拉动了农村经济内需。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说:“以前,沙里街上经商或者从事买卖的比较少,就连我们做饭买菜都要大清早去,不然,就买不到菜了。现在可不是这样了,附近村屯出现了一些专门种菜卖的农民。”正说着,一家饭馆的老板正出来送客。“老板,今天生意不错呀。”“还行,还行。”饭馆老板笑呵呵的与工作人员答话。据介绍,老板是沙里乡下的农民,在沙里街建了楼房后,就开了一家饭馆。其实,在沙里街上开商店的很多都是乡下进城居住的农民。进城农民住楼房、打电话、用煤气……在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思维方式、精神理念等生活深层次结构也发生剧变,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正在瑶乡农村悄悄发生。来沙里工作了3年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小卢的感受很深,她说:“以前下村动员山上的群众下山,可费了不少劲,现在可好了,群众都是自愿下山的, 你不让他下,他还不乐意呢。”(符瑞香 杨再江 文纯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