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建设网 ]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 首页 | 领导讲话 | 文件通知 | 厅务公开 | 作风与效能建设 | 经验交流 | 意见与建议 | 曝光台 | 视频 |
今天是: 举报电电话:0771-2260001

贵州玉屏“海选与公推直选”干部 群众满意率96.8%


2007/5/23 9:15:57   来源:人民网
【字体:  】【颜色: 绿 】 

    “凡重大事情都要考虑咱群众答应不答应,海选办法真好,选准了咱老百姓心中最盼的贴心人与带路人啦!”这是全国村民自治先进县与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农村群众发出的由衷感慨。近年来,该县以“海选与民测公推直选”办法,选出了大批“双高双强”型的能人村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2006年底,在该县农村“群众评议村干”活动中,群众对海选与直选村干部的满意率达96.8%。

  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玉屏自治县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三个不准”(不准以组织名义提名、内定和罢免)工作方针,先后在全县20个村试行海选村官与民测公推直选村支部书记。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筹备、层层宣传发动、选前排查矛盾、强化督促指导、依法进行选举,并邀请省地新闻媒介、纪委监察部门与该村群众代表,对整个选举过程进行摄像跟踪监督,先后产生了13名海选村主任、26名村委员与7名民测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14名支委员,高中以上知识型村干部达98%,实现了民意、党心和村情三契合,达到了“大浪淘沙直选英才”目标。

  据了解,该县13个海选村与7个民测公推直选村中,目前已涌现出平溪镇平溪村、田坪镇五里桥村2个小康村,其余18个村则全部脱贫致了富。(陈林)

  

    链接:

  海选,即以村民自荐、推荐的方式,报名登记产生候选人。由候选人在村民选举大会上,公开发表施政演说,凭群众数轮投票选举产生最终人选后,现场经镇党委和民政局依法审核委任产生村级班子;

  民测公推直选,即首先,召开群众大会,对全村党员进行民主测评及推荐;其次,在民测满意率达50%以上与民主推荐票列前十名的基础上,以高票确立前五名候选人;再次,召开党员大会,由候选人发表施政演说,经党员群众现场打分,决出前三名,张榜公示依法依次委任为村支部书记及委员。为了配合选后工作,该县还建立了点题公开回音制、村干服务承诺制、村干民主测评制,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议事会管理制,以及定期开展“村民议事日”与村级财务审计等30余个制度。

  典型:

  2002年,时任大龙镇双龙村主任的梁世明,因换届前,他长期在玉铜高等级公路建设上搞工程,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村务,村两委成员和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镇里还停发了他半年的月薪。特别是海选中,邻居梁世运与梁锡强父子,因“一个要投原村主任的票,一个要投原村文书的票”差点反目成仇,对连任后的梁世明触动非常大,总感觉自已以前辜负了群众希望,决心干出一份事业回报群众的信任。上任后,他带领群众退耕还林650亩,稳住了群众的“粮袋子”;发展经果林黄花梨620亩,年均产值达18600余公斤,户年均增收300余元;发展村民个体经济80余个,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发展养殖大户15户,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2年的1000元上升到2200元,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他还四处奔波,请来农业专家培训村民实用技能,选送村里骨干到地县培训,近年培训农民840余人次,外出务工村民达300余人次,劳务收入从原来不足60万元提高到180余万元,充实了群众的“智慧脑袋瓜子”。目前,该村实现“五通”(组组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民新型合作医疗率达90%与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

  2007年4月26日,笔者来到亚鱼乡郭家湾村,沿着平坦的水泥硬化路漫步,但见绿水青山、茂竹修林、鸟语花香中,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镇领导介绍:“郭家湾村新一届村级班子上任后,变化很大。三年前该村干部办公是在家中,现在却是坐班,让群众办事随时能找到人”!种植大户张发堂说:“海选出的村干部就是不一样!过去的村干部,不会带领群众找市场,大家守着‘亚鱼贡米’这个金牌子,却穷得叮当响。现在的村干部却带着大家把亚鱼贡米卖到了大山外面,畅销到二省五县,全村群众都过上了好日子啦!”笔者还了解到,该村民测公推直选村支书吴先明与海选村主任陈龙应上任后,干了三大实事,用行动兑现了昔日承诺,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与称赞。一是抓基础建设。发动群众筹资3万多元投工4000余个,新修了一条1.5公里长的村级公路,连通了玉铜高等级公路;投资6.5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维修提灌站,使500余群众直接受益;筹资7万余元,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多次上万山、到铜仁、跑湖南搞市场调查,成立了村级贡米协会与荸荠协会,发展订单式荸荠产业270余亩,年均产值达110万元,户年均增收2.29万元;发展贡米基地500余亩,年均创收52.5万元;发展运输30户,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发展村民个体经济达100个,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发展劳务产业,劳务输出400余人,务工创收达300余万元,现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2年的不足1200元提高到2680元。三是搞好新村建设。实施“三改三治”工程,筹资3.7万元,投入水泥350吨,实施沼气工程280口,户户修通了硬化连户路,建起花池200余个,整脏治乱200余处;成立了村级文艺队与治安队,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与“文明村代表”创建活动,村容村貌实现了美化绿化,道路硬化,人际和谐化、秩序文明化。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