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伟大变革 ——广西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侧记
家住兴安县溶江镇莲塘村的庄绍华近来心情比他地里的葡萄还甜。老庄逢人常感慨,“过去挑担葡萄要跑到桂林去卖,如今是老板抢着到园里来收购,咱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莲塘村盛产葡萄,素有“南方吐鲁番”之称,但曾经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葡萄很难销出去。今年以来,村里进行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房子翻新了,村道也硬化了,出村的交通便利了,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抢购,村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了起来。
老庄家的变化,是广西实施城乡风貌改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全区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各地科学组织,积极推进。截至11月30日,累计完成投资11.67亿元,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70852户。
统筹城乡发展破题之举

柳州市柳南区河尾屯新貌。黄杰斌 摄

武鸣县甘圩镇达洞村那望屯新貌。黄杰斌 摄
2009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广西实际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旨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的城乡风貌改造工程。
今年3月18日,广西启动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并把它列入了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二期工程共涉及全区14个设区市、63个县(市、区)、168个乡镇(街道)、411个行政村(社区)、840个自然屯,6.9万户的房屋外立面改造和160个村屯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恭城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州镇等3个示范县镇的风貌改造扫尾工程。
在二期工程中,各地不断丰富内涵、拓展领域,重点推进村屯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包括房屋外立面改造、村庄规划、道路硬化、排水沟、村屯绿化,以及垃圾池、卫生室、篮球场、图书室、远程教育终端等10项标准件建设,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试点、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匠培训、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 城乡风貌改造的层次和水平得到充实和提升。同时,还坚持把城乡风貌改造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生产发展结合起来,与村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惠民、利民,加快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使广袤乡村迅速发生着真实而深刻的改变。
广西统筹城乡发展,正随着城乡风貌改造的深入开展而逐步破题,城乡一体化的雏形正日渐显现。
村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体化 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扶绥县碧髻村新貌。刘文华 摄

横县马岭镇振兴村龙山屯一景。刘文华 摄
近日,记者走进兴安县严关镇杉树村委会马头山自然村,只见“白粉墙、马头翘檐、花格窗、红木门”的崭新楼房错落有致,整洁的村道蜿蜒而过,别致的太阳能路灯排立在道路两旁,村民过着殷实而舒适的生活。
为改变原来脏乱差的村容环境,去年以来,他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方法对全村房屋进行了“穿衣戴帽”改造,同时建起了文化活动楼、露天大戏台、篮球场,进行了村屯道路、给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建设,还投入16万元打造“兴安第一家现代化乡村路灯”。漂亮的房子,加上完善的配套设施,让村民龚财广感觉过上了城市的生活,他说,“村里进行风貌改造以后,整个居住环境变化很大,感觉就像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龚财广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在实施城乡风貌改造过程中,随着排水沟、垃圾池和卫生室、远程教育终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农村辐射,“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绿化美化、生活便利”的农村人居环境正逐步得以实现。
很多农村利用日渐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平台,广泛开展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村等文明创建活动,乡风文明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 让农村建筑凸显壮乡特色

恭城县城新貌。宁国用 摄

防城港市港口区簕山村一景。刘文华 摄
城乡统筹,规划先行。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各地还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和城镇风貌设计,严格建设规划许可审批,引导农民规划建设民族风貌凸出、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最佳的新农村。
阳朔县大力推进“百里新村工程”、“百里漓江工程”和“百里长廊工程”,独具特色的桂北民居和秀丽风光相互辉映,令中外游客心驰神往。
金秀以打造“世界瑶都”为目标,全面推进“民族化、山城化、公园化”建设,城乡建设与大瑶山山水风貌相互辉映、协调和谐。
恭城县突出瑶族特有的建筑元素,较好地将地域性、民族性、现代性融为一体。
城乡经济一体化 让农民过上殷实生活

阳朔县凉水井村新貌。宁国用 摄
各地在实践中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和农家乐旅游,加快产业集聚,组织实施特色名镇名村发展工程,打造一批工贸强镇、生态(农业)名镇(村)、旅游名镇(村)、文化名镇(村),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
在阳朔县百里新村的农民,真正尝到了城乡风貌改造和产业发展结合的甜头。他们着力打造金桔这一拳头产品,带动了当地大理石、竹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的发展,乡村农家乐旅游异军突起,红红火火,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目前,百里新村涌现出28个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自然村。
城乡公共财政一体化 让农村投入持续加大

宾阳县古辣镇南阳村新貌。刘文华摄
各地在加快推进城乡风貌改造进程中,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统筹公共财政一体化,探索了结对帮建、土地增减挂钩、财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市场运作等新路子,不断拓宽公共财政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渠道,促进了公共财政均等化。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引进公司投资800多万元打造耕读山庄,建设球馆、游泳池等旅游基础设施,使得乡村旅游一天比一天旺了起来,节假日游人如织,喜气洋洋。
政府公共服务一体化 让农村享受更多改革成果

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六丰屯新貌。刘文华摄
通过城乡风貌改造这一平台,各级政府部门较好地整合了各方面的资金和项目,发挥了政府部门集中投入的综合效应,让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村屯,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据初步统计,全区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共投入村屯道路和排水设施建设6908万元、文化体育卫生项目2389万元、村民生活服务设施5326万元、村屯绿化项目2361万元、环境整治项目1323万元、生产服务设施1992万元。
城乡管理一体化 让村民自治充分体现

田阳县百育镇七联村那立屯靓丽新貌。宁国用 摄
各地通过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在推进综合整治项目的各个环节,采取“四议两公开”、成立村民自治理事会、建设协管会、“农事村办”服务点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有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
在田阳县百育镇那立屯,别致的楼房、绿色的广场、崭新的球场,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画卷。他们在风貌改造中通过群众民主选举,组建起建房管理委员会,创新建房审批流程,颁发了广西第一本农民住房产权证,在探索“政府引导,群众自治”管理新模式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宁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