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世博会概况 |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
|
 |
 |
广西馆概况 |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
|
 |
|
 |
 |
相关链接 |
|
|
|
|
|
|
|
|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详细内容 |
69个梦――访问世博建筑师
2010/5/4 17:45:42 |
|
【字体:大 中 小】【颜色:红 绿 蓝 黑】 |
“我们在这个设计中说的是中国话。”对于作品脱颖而出,何镜堂用大实话来道明原因,“说英语,我们能说得过用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吗?”那就是说,与其模仿西方风格,不如走出自己独创的道路。
设计者们很多次被问到,中国馆有多少“中国元素”。
何镜堂是这样回答的:“我们从一般人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来思考这个问题。5,000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多么丰富啊,优秀的写意山水画,数不清的民间工艺、家具等里面也能得到很多灵感。许多出土文物,例如宝鼎、酒爵,形体特别有震撼力。中国人喜欢的颜色,不管是故宫还是别的建筑,红色是不可或缺的。汉字历史悠久,几经变体,是世界上至今还在使用的最长寿的文字……”
“作为建筑师,我们又从建筑本身来考虑这个问题。中国的城市布局类似九宫格、经纬交错,以南北为轴线。中国的建筑是木结构建筑,这又与西方用石头盖房子不一样,石头的建筑很多都是桥那样拱形的。而中国的建筑是用木头做的,它就用梁、柱构架一层层搭建起来,中国的建筑元素里面,斗拱最明显的表现中国建筑层层受力的情况。还有,中国的园林,它讲究的是意境,讲究跟自然的结合,讲究移步换景。”
设计者绝对没有将传统的东西完全照搬上新建筑的意思,亦步亦趋并不是艺术意义上的继承。优秀的建筑师是融会贯通的高手,他们设计里的中国风,是在自然的吹拂,中国理念是骨子里的文化存在,绝对不是堆砌的概念和粘贴的细节。
何镜堂出生在广东一户普通的家庭里,童年正逢战乱。研究生毕业,又逢“文革”,作为“修正主义苗子”,他不可能留在母校。于是他辗转武汉、北京,最后在北京轻工设计院工作。何镜堂是岭南人,岭南人那种不争论,做起来再说的性格,长期熏陶了他。平民家庭关于“做一个好人”的家教,也似乎是一种血统。那种对于故土的依恋,对于家乡、土地的依恋,更是挥之不去的情结。
1983年,何镜堂乘改革东风,举家迁回广州。他说,促使他南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觉得工业建筑不如民用建筑更能表现艺术和文化。改革开放催生了他内心里不甘平庸的创作激情。果然,回到了故土,进入他钟情的领域,他便如鱼得水,一发不可收,作品连连获奖。1994年获得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成为院士。
在中国馆设计方案大获赞誉的时候,何镜堂对45岁的倪阳说:“你的运气多好啊,我45岁的时候,刚刚回到广州,还什么都没有呢。”
相对何镜堂,倪阳以及更年轻的建筑师,是晚了一代。
倪阳是北京人,在广东上的学,血脉却在江南。他说:“我祖上是湖州人,爷爷奶奶一辈,出生在当地有名望的读书人家。父亲虽然是搞地质的,却酷爱写字画画,家中也曾有一些古画。我那美术的底子,可以说是受到国画的影响。奶奶的家谱上,见到过理学家朱熹的名字。六叔是搞建筑的,从小看我长大,就对我说:‘考建筑系吧,你那些跳跃式的思维能够用上。”
何镜堂和倪阳他们,虽然经历不同,出生的时代不同,可是他们都意识到双脚站在古老的土地上。东方文化注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一生。最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在自觉地激活潜存于心中的那种可贵的文化传统。
新的设计团队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联手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专家,组成了强大的阵容,进驻工地。华南院史无前例地派出4个院一级的领导,轮番到上海工作。
国内建筑界的精英们,已经不分彼此。不少高级知识分子,都是这里一请就来的特别志愿者。谁也没有计较哪一根线出自谁的笔下。他们奉献的是观念、智慧和技术,圆满成就了这个设计。专家们建议,将那层薄薄的水帘拿去,让红色直接出现。含蓄是美,明朗更美。
现在的中国馆,国家馆的轮廓像斗拱,构成则像中国传统木建筑,连同下部的4个核心筒看,又像一个四脚巨鼎,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地方馆水平展开,大气浑厚,恰似拱月的众星。叠篆出现在建筑的外表面上。国家馆部分,在每个方向31个“柱头”上,是“东南西北”,地方馆部分,围着一圈,是二十四节气。地方馆的屋顶上,是一个传统园林。灵感来自圆明园的“九州清晏”,有浅浅的水,有层次丰富的树,还有小小的土坡和蜿蜒的小路。可以说,中国馆传承了文脉,唤起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命力,又代表了当代中国的先进的建筑水平。取名“东方之冠”。
建筑师们在落下结构设计最后几笔的时候,从来没有意识到红色也需要重新论证。其实,在建筑美学里,红色是最容易被跳过的,那不是因为红色不重要,而是因为红色实在太鲜艳了,太夺人眼球了。建筑师近红反怯。如今使用红色做中国馆的主色调,更需要胆大心细。
一个最普通的,经常没人细察的问题:中国红到底是怎样的红?是倪阳外婆剪子剪出来的红纸吗?何镜堂拿出一个中国结,又取出一个中华烟盒,这是被国人接受的红色。将它们放在一起,却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两种红。然后,他又拿出天安门的照片,城墙的那种红颜色,更是另外一种红色。
一个由色彩和灯光等方面专家组成的10多人的团队,来此地专门研究红色。从杭州赶来的中国美术大学色彩专家宋建明教授说,不要以为故宫的红色很单纯,仅仅太和殿一处,红色至少有深浅不同的5种。红颜色一次次被做成模板,整个设计团队的人用肉眼,远远地眺望或者说感觉,哪一种红颜色才符合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情感。人们最后确认的红色,宋教授用了7个层次来表达。外面4种内面3种。在外立面上,4种红从上到下,由深到浅,正是这样的过渡,才使站在建筑面前的人,用肉眼看上去浑然一色。宋教授说:“红分7色,一脉相承,和而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气候如何,阳光照耀还是灯光映射,这红色始终大气、沉静,决不轻佻。这正是建筑师梦寐以求的中国红。在反复比对之后,专家们确定在金属的外立面上制造“灯芯绒”效果,和“叠篆”呼应。这样表达的中国红,远看一片均衡,朝前走几步能感觉出美丽微妙的纹理,再走近看凹凸清晰,笔笔生动。外立面材质、花纹和颜色总共经历了8个月的试验与斟酌。在50次以上的现场试验之后,“红色之旅”才到达终点。
一直关注着世博建筑的一位美国建筑师,看了设计效果图之后曾对何镜堂说:“你们够大胆的。”
当诗一样的红色最后一片一片吊上高空之后,那位美国专家又来到工地。看完,他沉默。然后说:“你们成功了。”
何镜堂与倪阳两人都在上海。可是两人乘坐不同的班机先后过来,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开会,互相用电话讨论问题。<我们采访倪阳是一次新闻发布会之后。他的两只眼睛写满疲惫,说已经两天没有好好睡了。他说,留给他们的道路还很长。现在的很多作品,还不过是心中目标的神似而已。
我们说,“神似”在中国美术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形似”。大概,他并不喜欢那个“似”,“似”就是接近,无限接近,总还未达到。他说,我们现在掌握的建筑语言还非常有限,而中国有着那样久长的历史,那样广袤的土地,当下又在这样急剧的变化。
这位年轻的建筑师说,还是应该慢慢去寻找,去提升。更加抽象化的,轻盈的,通透的,那种独树一帜的……
人们会喜欢这样深沉的追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