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世博会概况 |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
|
 |
 |
广西馆概况 |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
|
 |
|
 |
 |
相关链接 |
|
|
|
|
|
|
|
|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详细内容 |
托巴吉斯:在希腊馆里可以“看见”时间
2010/5/10 14:13:21 |
|
【字体:大 中 小】【颜色:红 绿 蓝 黑】 |
亚历山大·托巴吉斯,上海世博会希腊馆总设计师,当今希腊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托巴吉斯1939年生于印度,童年在英国度过。孩提时代他希望成为一名画家,但在一位绘画老师的建议下,他决心当建筑师,尽管后者的工作既抽象又深涩。对科技的兴趣以及第一次能源危机,令托巴吉斯把目光转向可再生新能源,如今这已成为其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筑、绘画、摄影,还有旅行与写作,构成了托巴吉斯生活的大部分。他在雅典北郊的事务所内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书桌上还摆放着一大盘前一天员工为他庆祝生日时留下的甜点。
“我们不展示‘展品’”
面积2000平方米的希腊馆就像个方盒子。由于是租赁馆,托巴吉斯及同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设计与展览制作。“我们想展示的是城市的共性,因为城市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要用抽象的方式呈现城市实质,而不是表现某个特定城市。所以,你必须理解,我们在馆内设计的任何空间,都是对城市的象征和隐喻。”
托巴吉斯说,当游客走进希腊馆内,会发现它与大家通常对展览的理解大相径庭。一般来说,走进一个展馆,都是沿着某条为你设计好的路线,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但我们不想做成那样,因为城市的运作方式不是那样的。所以我们不展示‘展品’,这样你才可以用你自己的步调节奏来参观。你不需要走到某个特定的地方,你不用排队,也不会有人在前后指导你往哪边走。”
据他介绍,希腊馆内共有10个象征城市的分展区,各有自己的主题,如广场、城市与大海、生态、剧场、共同生活等。这些设置不是照搬现有城市中的相应部分,而是用抽象的方式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对这些“城市生活”的依赖。比如说,城市有街区,设计师就在拱廊的中央设置了柱状的建筑物群,但这些建筑物上没有窗户,也看不到装饰立面,有的只是它的存在,为的是展现它与旁边广场、树以及人群之间的关系。“如果想看一个具体的希腊,恐怕希腊馆会让观众失望,因为这里关于我们国家的符号是很少的,你甚至不会看到很多明显的标识。但是,我希望提供一些能让观众吸收、思考的东西。我也非常好奇观众会有什么反应。”托巴吉斯说。
时间感是参观重点
虽然看不到“希腊”,但在希腊馆内我们却能“看见”时间。“希腊馆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我们用投影展现了时间的意义。这要归功于我们邀请的一位重要摄影师,他为我们创造了40部影像,它们是展馆的核心。”
托巴吉斯强调,这40部影像都是“完全忠于事实的记录”,即摄影师将机器放在一个位置,没有机位变化、没有角度切换、更没有拉近推远,摄像机就像一只眼睛,忠实记录下一座城市某处在某段时间内的全部情况。
这些影像在放映时会分别配有一段画外音,它不是评论,只是完全中立地告诉观众影片拍摄的地点和情况。不同主题的房间会放映相应主题的几部不同影像。比如说“共同生活”这一主题房间内,4个屏幕会分别播放希腊、中国、美国等地的人们工作、娱乐的场景,传达宽容、平等、自由等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
这些影像更大的亮点是将城市生活的24小时浓缩进12小时,分为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个时段,与世博园区开馆的时间保持同步。对于参观者来说,时间感成了整个参观的中心,他们从展馆所获取的独特体验与其参观时所处的时段直接联系在一起。比如,每天上午到馆的参观者可通过大屏幕迎接太阳升起,傍晚到馆的游客可通过屏幕看到美丽的大海和落日。
随着时间的变化,希腊馆将一种世界各地城市实时交流的感觉带给观众。所以,这个展馆可以被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在世博会期间循着上海的日出日落而运转。
能够荣幸地来中国为一个如此重要的项目工作,给我本人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和快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世博会结束之后,千千万万的中国参观者们是怎样理解这个作品 (希腊国家馆),他们对于它的印象又是如何。在我看来,他们与我们是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公民,是我们共同的地球村另一头的一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