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一个僻静的角落或许是中国游客不应错过的地方,这里的国外城市建设真实案例给众多还在大城市为拥有一处安身之所而奋斗的中国人带来一些希望。
西班牙人在这个名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区里奉献的马德里馆表达了对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关切。展馆的主体建筑“竹屋”脱胎于马德里卡拉班切尔区2007年建成的一幢社会保障性住房,88个低收入家庭平均每户房屋面积70平方米,并已获得产权。
这幢住宅楼由西班牙国内知名建筑师设计,“皮肤”是褐色竹片板,结合太阳能门厅和玻璃质地的墙体,既有前卫的时尚感,也达到了环保节能的目的,是西班牙社会保障性住房发展趋势的一个范例。
马德里馆总协调人伊格纳西奥•尼诺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想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就是家。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人来到城市,但不是都能买得起房,怎么给他们一个家,也是西班牙需要应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选择社会保障性房案例参展的原因。”
“在大城市打工的普通人大部分钱都花在住房和交通上了,找不到家的感觉,如果政府能修建像‘竹屋’这样先进又漂亮,我们还买得起的房子,当然好了。”游客刘少辉说。
国外城市解决社会住房的经验,值得借鉴。据尼诺介绍,马德里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为低收入人群修建用于租赁或买卖的社会住房,到目前已形成建立在“普遍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三大基础之上的公共住宅政策。
在政府的主持下,马德里在新老城区兴建经济适用房,以及老城区的旧房改造为无房者提供社会住房。2008年已建成的61712套住房中,社会保障性住房占60%,达37030套。而在该市2011年总共计划修建的160691套住房中,77453套为社会保障性住房,占48%。
“除了保证房屋质量和满足不同家庭对住宅面积和样式的不同需求外,公共住房的可持续性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采用环保建材和节能设计,达成住房与环境的和谐。”尼诺说,“我们还邀请知名设计师来设计,改变社会住房质量差,一看就是穷人住房的陈旧印象,要让住房者有尊严。”
上海东华大学城市形象研究所所长褚云茂说,中国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在“理念、法制和人性化考虑三个方面还有不少地方有待完善和探索”,地方政府应把社会保障性住房问题纳入其城市化战略,充分重视,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政策公正、公开和透明,让真正有需要的人住进为他们修建的房子,最后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有前瞻性,设计应有可持续性,与未来城市向生态宜居方向发展相适应。
“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世博会的案例提醒我们可以少走弯路,让大多数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褚云茂说。(易凌、张正富、吴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