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低碳是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世博园区穿行不息的1400多辆电瓶车、充电车,完全实现了废气零排放,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集中运行示范。
上海世博不胜枚举的低碳亮点让观众大为惊叹。如世博场馆照明大量采用LED绿色光源,比普通白炽灯节电高达90%%;上海企业联合馆屋顶安装一块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屏上布有管道,管道里充水,太阳能将管内水加热,然后借助低温热水发电新技术,产生的电能可以满足该建筑照明及设施用电;国家电网馆专门设计建筑“自遮阳”,有效降低了室温;日本馆设计了一种能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的“循环呼吸柱”系统,高温时节展馆内凉风习习,无需开空调……
这些用高科技打造的低碳生活,完美地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笔者认为,低碳世博不仅是为了让老百姓开眼界,更重要的是,尽快走进社会公共生活和百姓家庭,促进整个社会节能降耗和绿色环保。如果世博会的低碳展示只是一种表演,只停留在概念或理念阶段,难以全面铺开,那么低碳世博或许就是昙花一现,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看到,尽管有引领世界新潮流的低碳世博作为映照,但是中国城市节能却是一块“大短板”。以建筑节能为例,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城乡430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仅占5%左右,而新建筑有90%以上属于高能耗。1978年,我国建筑能耗只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06年迅速攀升至27.5%。专家测算,再过20年,这个比例将提高到40%左右,建筑节能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世博会上的种种低碳技术和产品是否已经具备了推广的条件?有专家表示,世博会展示的大量高科技向城市生活延伸,技术上基本成熟与可行。譬如电动汽车充电一次可以跑500公里,完全适用于城市公交;LED绿色光源、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利用、房屋“遮阳伞”隔热等高科技可以广泛运用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楼。
推广应用世博低碳科技,缺的不是技术。笔者认为,主要是缺观念。政府首先应该带头践行低碳理念,如加快引进电动汽车作为公务用车和公交运营,加大资金投入,将办公楼和公共建筑改造成节能、环保型,以引领百姓低碳生活观念。
同时要多措并举促进民用住宅节能改造。如采取国家与居民合理分摊改造资金、实行政府贴息贷款等,推进市民居住低碳化。一些国家对居民应承担的住宅节能改造费用实行政府先行垫付,免收利息,然后由个人从水电受益中逐年返还给政府,10年还清。
其做法可鉴。这样既减轻百姓负担,又让群众从节能改造中确实获利。而政府虽然贴了利息,但收获了城市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成果。 尹卫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