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华灯初放,夜色下的世博轴霓虹闪烁,美不胜收,但世博轴设计施工中所遇到的难题却鲜为人知。
完成了概念设计之后,德国的设计事务所为深化设计开出了超过9000万人民币的天价。中方一度提出是否可以请他们设计六个异型阳光谷中的一个,但得到的答复是:“价钱也少不了多少。”最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了技术难题。华东院第二建筑设计所所长、世博轴结构负责人高超告诉记者,经过中国设计师们的携手努力,世博轴的设计成本降低到了德方报价的1/5以内。
在6个阳光谷之间,索膜结构屋顶将世博轴南北贯通,68000平方米的总面积构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索膜结构建筑。薄薄不足2毫米的PTFE膜,强度却不小,在五六级风力的作用下,参观者几乎看不出它有任何颤动。
有心的世博游客一定会发现,在索膜底部的中心位置,膜材料比其他部分来得厚,还是花瓣状的,看起来像是出于美观的考虑。高超向记者解释,这其实是因为索膜底部受力较大,需要双层材料来加固。双层膜如何制作?其实很简单,完全是熨烫出来的。但熨烫之后的效果如何,所有人心里都没底。究竟是双层膜全部受力,还是部分受力,或者边缘受力?答案只能从实验中探索。
实验用沙袋模拟PTFE膜在大风下受力的情况,谁想第一次实验,只加了1/3的力,膜材料就破损了。所有设计者心情坏透了,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失败,都意味着世博轴最终无法建成。经过反复研究,大家发现,原来问题出在受力的节点不合理。调整之后了重新再来,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沙袋的重量超过了实验要求,膜材料才开始破损。“吱”的一声,膜虽然破了,可设计团队的成员们全都雀跃了起来。“其实,直到最后安装的时候,我们的心里还是很忐忑。”高超回忆说,在施工现场,纯白的膜原本折叠着,工人们将之徐徐张开、吊装,直到“白玉兰”在空中绽放,建设者们心中的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