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首 页
  聚焦广西馆
  世博资讯
  走进世博园
  通知公告
  主题演绎
  世博回顾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广西馆概况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内容
36.2℃!42.98万人挥汗观博
2010/6/20 16:14:05
【字体:  】【颜色: 绿
    据《东方早报》报道,19日,世博园迎来了入梅后首个高温日,世博气象站测得园区最高温度为36.2℃,高温没有挡住参观者入园的脚步,19日入园参观者总计达42.98万。园区实行多种降温方式,安然通过了一场大“烤”验,世博开园50天累计参观人数1623.28万。

  园区卫生医疗情况平稳,昨天截至16时,园区5个医疗站共接诊432人,其中外伤病人50人,另有126人轻度中暑,但都得到了及时医治。

  记者19日从定点医疗机构和园区内的医疗点获悉,出现中暑症状的人群相较六月初增长了两倍还要多。

  入口排队

  摇头风扇为游客降温

  由于受副热带高压边缘影响,加上日照强烈,昨天下午1时30分徐家汇最高温35.4℃,当天该区域最高气温达到36.0℃,迎来了今年的首个高温日,世博气象站测得园区最高温度为36.2℃。上海中心气象台也在昨天上午10时45分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昨天早晨开园前,守候在入口前的游客就受了一番“桑拿”苦。在蛇形队伍中,虽然游客身着清凉,不少人还自带扇子,但头上仍然不停渗出汗滴。所幸,开园不久排队区域的“摇头”风扇便开启,为排队的游客减少闷热,而开园前园区中的遮阳伞也已经全部开启。

  高架步道

  上午10时30分开始喷雾

  上午10时30分左右,人员密集的亚洲片区高架步道上下开启了喷雾设施,一场蒙蒙细雾为观博游客带来了清凉。

  上海世博局工程部部长席群峰曾介绍,喷雾设施可降温5℃至6℃。而在往沙特馆的高架步道下,开启喷雾后温度明显较其他遮阴下低。半个小时的喷雾过程中,不少游客还暂停脚步,坐在喷雾的太阳伞下,享受清凉。早报记者发现,虽然以色列馆至尼泊尔馆间的喷雾设施似乎暂停,只有声响没有雾气,但并未影响其他区间的设施运行。园区的喷雾设施开启后,步道上下都形成了一片雾蒙蒙。

  据公布,目前整个世博园3.28平方公里围栏区内,喷雾系统覆盖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米,占到了总面积的4.6%。这些喷雾设施的雾滴直径以微米计算,雾滴在空气中弥散,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热量,又不至于浸湿衣服。

  中暑游客

  主要在热门场馆排队区

  对挤在热门场馆排队人群中的游客来说,这场“烤”验还有艰难的部分。

  上午11时左右,沙特馆队伍中70岁高龄的张大爷没能抵挡住高温,晕倒在队伍中,经过治疗后张大爷身体很快恢复。“来之前还是要看看天气,看看身体情况。”张大爷表示,近期上海较热,希望其他老年人游世博前,多了解相关信息。记者看到,早晨一个半小时时间内,仁济医疗点就接到了至少6个中暑人员。

  中暑的人比较集中出现在下午两三点钟,据介绍,主要是因为这个时间人们的体力经过一上午的消耗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中暑病人出现的区域也主要为浦东A片区、C片区热门场馆排队区域,且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此前世博局介绍,开园以来为了应对高温,园区已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2000顶遮阳伞,加装了一大批喷雾设施,在人流较大的7个陆上出入口外广场各增加了1个医疗点,增配5辆急救车和13辆救护车。同时为德国、沙特等10个热门场馆安装了排队遮阳篷。

  为了进一步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环境,目前部分热门场馆排队遮阳篷中也加装了风扇等降温设施。几天前,在沙特馆外的遮阳篷中已经安装了多台风扇,昨天高温天气中,这些风扇已经开始使用,每个遮阳篷内至少有4台风扇同时为游客降温。

  据了解,目前园内公交等候点、轮渡码头等地暂无喷雾装置,游客表示希望随后也能安装类似降温设施。

东方网 

投稿】【打印】【关闭】  
 
本网站由广西建设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