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首 页
  聚焦广西馆
  世博资讯
  走进世博园
  通知公告
  主题演绎
  世博回顾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广西馆概况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内容
世博园内排队长龙见证中国发展
2010/8/5 11:11:52
【字体:  】【颜色: 绿

    上海世博会会期过半,行走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内,漫长蜿蜒的蛇形队伍依然随处可见。

    “排队”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司空见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更加火爆的排队场景在上海世博园上演。在过去的3个多月里,世博园累计接待游客3600多万人次,日均接待约38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近58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占大多数。由此一来,排队3小时乃至5小时以上的场馆接连出现,沙特馆一度创下了排队9小时的纪录。纵横比较,世博园内的排队呈现出新气象,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百姓的“家底”日渐厚实,刺激了百姓的旅游需求。作为2010年中国旅游市场的重头戏,上海世博会成为众多国内游客的首选。来自广东汕头的市民张泽明半开玩笑地说:“全国游客都来看世博了,不排队哪行!”

    70岁的湖北武汉市民陈昌桂感慨道:“在物资紧缺年代,大家拿着票排队买米面和肉蛋,当时多少有些窝火。现在看世博会就是在旅游,虽然排队也很辛苦,但心情却舒畅,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60岁的四川广元农民郑海民说,自己种了一辈子地,是个地道的庄稼汉。这几年女儿在外打工见赚了钱,经常带他到各地去旅游。“听说世博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女儿就带我来长长见识。”郑海民说。 

    上海市政府参事彭镇秋说,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增强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过去人们的排队多为生存型的,上海世博园内的排队则是发展型和提高型的。

    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中国老百姓对科技和文化知识的渴望日益强烈。上海世博会犹如技艺精湛的厨师,为人们献上了一席绝伦的科技和文化盛宴,自然会受到追捧。

    从沙特馆1600平方米的巨幕影院,到日本馆的机器人弹奏小提琴,从法国馆的七件艺术珍品,到埃及馆的八件古老国宝,上海世博会充满科技魅力和文化底蕴,带给人们强大的感官冲击和美妙的精神享受。

    武汉市民陈昌桂说,上海世博会不同于一般旅游,这里有高科技,有许多新奇的东西。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以前看到的都是静态画面,不曾想在世博园内看到了一幅“活”的巨幅画作。“这就是科技的魅力。”陈昌桂说。

    张丽萍女士一家四口来自江西九江,为了一睹沙特馆的风采,全家人早上5点便来到世博园外排队等候,最终在下午3点得以入馆参观。谈及参观感受,张丽萍有些遗憾:“沙特馆的电影太震撼了,可惜光忙着拍照,没来得及细看。真想再看一次!”

    在上海打工的王海明则满脸兴奋:“去年看过电影《阿凡达》,觉得特别过瘾。今天参观了沙特馆,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刺激。”

    来自江西的周女士在参观埃及馆时说:“虽然为参观埃及馆排了4小时的队,能看到这么多的宝贝,特别是黄金法老面具,我觉得很值。”

    上海市政府参事彭镇秋认为,中国游客到世博会不仅是看热闹,也是为了增长见识,展望未来的生活。

    上海市民赵振华说:“参观完世界气象馆后,心情有些沉重,气候变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希望大家今后能从小事做起,注意节能环保。”令赵振华欣慰的是,未来气象预报技术将趋于智能化,人们的生活将更便利。

    “今天参观日本馆排了5个小时的队,但是看到的东西受益一辈子。日本垃圾分类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中国人口这么多,一天要产生多少垃圾?”来自吉林省通化市的企业员工董宏远说,“今天我才知道用家里的墙壁也能看电视、打电话,真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其实谁都不想排队,但能在世博会看到精彩内容,学到有用的知识排队也值得。”武汉市民陈昌桂说。 (记者朱小龙 许晓青)


新华网 

投稿】【打印】【关闭】  
 
本网站由广西建设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