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首 页
  聚焦广西馆
  世博资讯
  走进世博园
  通知公告
  主题演绎
  世博回顾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广西馆概况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内容
王杰:为什么要提高服从宏观调控大局的自觉性
2004/6/21 16:43:22
【字体:  】【颜色: 绿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王杰

  2003年,中国GDP超过11万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今年一季度,GDP达到27128亿元,同比增长9.8%,国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依照其他经历过这一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经验,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正在面临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2000美元的关键性跨越。是继续发展还是原地“徘徊”陷入停滞,都有现实的例证,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选择何种发展观、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政策至关重要。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未雨绸缪,适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近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局部结构失衡问题,及时、果断地采取的一系列有效调控措施,为实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扩大开放、保持稳定指明了正确的行动方向,也为建设领域处理好局部发展与整体跨越的关系,促进我国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的情况下,党中央冷静观察,作出客观的判断:当前经济生活中除了长期存在的“三农”和就业等问题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即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电力、煤炭、运输紧张状况加剧,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物价总水平继续上升,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等,并指出,其中最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这个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妥善解决,将势必导致其他几个问题更加严重,最终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笔者认为,这一判断的科学性在于准确评估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下几个新特点和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趋缓。

  尽管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投资率均达到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与此同时,投资的组成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首先,社会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宽松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新修订的《宪法》加强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监管部门已经着手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等,尽管目前这部分投资所占比例仍然比较低,但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h初具规模的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必将进一步增强。

  其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秩序不断规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这些组成结构上的变化促进了产业整体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加强。

  建筑业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基础行业之一。衡量其科技进步的程度有多种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机械化水平,主要包括动力装备率和技术装备率。近1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的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建筑企业动力装备率自1989年的3.74千瓦/人发展到2002年的4.9千瓦/人,建筑业技术装备率自1989年的2341元/人发展到2002年的9675元/人,建筑业技术动力自1989年的625.94元/千瓦发展到2002年的1974.49元/千瓦。尽管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但已经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83245元/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09053元/人,比上年增长17.5%,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5808元/人,国有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等级以上建筑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3%,比2002年的30.1%增长了40.3%。此外,拉动经济增长的其他方式作用也在增强,如出口贸易等。

  2.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更加紧凑。

  这次宏观调控是在存在广泛的社会争议情况下进行的。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也进行了理性思考。一方面,人们坦承确实存在一定的“热度”;但另一方面也从合理性角度分析了行业发展的稳定性。比如,就房地产行业来说,认为尽管存在开发投资迅速扩张的事实,但拉动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主动大于被动、消费大于投资、理性大于非理性等特点,需求膨胀没有那么严重;普通住宅投资上升24.92%,高档商品房空置面积总体下降0.9个百分点等数字反映出的经营业绩也说明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

  这些分析本身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但如果结合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就不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根据近期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62个大中城市的3328家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的跟踪调查,至少可以说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房地产行业投资资金依赖银行贷款程度提高,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总额为334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为965亿元,占资金来源总额的28.89%,比2002年增长67.53%;自有资金(包括自筹、集资等)为636亿元,增长16.27%;定金及预收款为1013亿元,增长3.58%。这么一比较可以很容易看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很大一部分都将由金融市场来消化了。在当今我国金融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采取提高银行信贷的准备金和项目资本金的比例,降低金融风险显然是必要的。

  二是,土地购置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商品房投资增幅。200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建设实际投资额为1781亿元,比2002年增加243亿元,增长15.80%。而2003年的土地购置费用为495亿元,比2002年增加211亿元,增长幅度为74.30%。截至2003年末,被调查企业的土地存量为11402万平方米,尽管土地购置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商品房建设的实际投资增幅,尽管2003年土地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仍有增无减。如此“可怕”的需求对于耕地大量流失、粮食生产形势严峻的第一产业无疑会产生潜在的威胁。看看那些为了创造一个“高档物业”氛围,不惜占用大片土地建设一个不为赢利的高尔夫球场的现象,如此挥霍还怎么谈得上可持续发展。

  再拿建筑业来说,过去我们恐怕很少想到项目管理还需要通过设立资质来规范,建筑市场与担保保险市场如今必须考虑如何“联姻”的问题,作为第二产业范畴的建筑业对属于第三产业的工程服务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暧昧”。这事实上说明了经济的发展,使产业(或行业)之间的相关性、互补性增强了。一个行业对另一个行业的影响更加直接,试想,如果我们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比较完善,如果我们的担保保险市场具备了较强的承保能力,建筑市场工程担保制度的确立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吗?由此可见,市场化程度发展不均衡、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与国民经济结构更加紧凑的矛盾,还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关系,观念上的不统一将使这次宏观调控的难度较之以往经济运行中曾经出现的几次波动更加复杂。

  3.科学发展观与“现实”的政绩观存在搏弈。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增幅之高是多年所没有的。新开工项目多达19234个,同比增长31.1%,计划总投资增长67.4%。这些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客观地说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城镇化、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过去规划储备的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瓶颈”制约的市场信号使重要原材料、电力和基础设施等行业投资明显加大等因素形成的。但是,问题在于一些地方领导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摆脱简单扩张的思路。一谈发展就是搞征地拆迁、办开发区、上项目、铺摊子,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却又缺乏投资的风险意识。而且大家一哄而上,建设摊子铺得太大,造成地方投资增长过快,增幅达到60.2%,大大高于中央项目增长4.8%的幅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么快之所以成为可能,很重要的因素是一些地方政府靠经营土地筹集了资金,大搞市政建设等。一些企业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土地,又以土地去抵押贷款;银根又一度比较宽松,这都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实现投资扩张的重要条件。这些现象,客观上助长了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热情。钢铁、水泥投资增长1倍以上,房地产开发、公共设施管理业(主要是城建)投资分别增长了41.1%和81.6%。得过且过、好大喜功的政绩观“土壤”肥沃。采取果断的调控措施,逐步引导经济发展继续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对于深化学习科学发展观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如果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失衡发展下去,势必大大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重要原材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也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带动重工业增长速度过快。而这些因素反过来又拉动了相关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推动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张,这种投资扩张的连带效应很容易形成投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生产资料的供给能力就会出现过剩,经济就将从“大起”转向“大落”,从“通胀”转变为“通缩”。这样的发展模式终将是难以为继的,这样的代价我们是付出过的。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对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配置方向的分析,每年大约有60%的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建筑安装工程,如果投资需求继续过度膨胀,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工程建设市场秩序,阻碍行业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进程,制约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步伐。广大从事建设事业的干部和职工应当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的历史性跨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设报) 

投稿】【打印】【关闭】  
 
本网站由广西建设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