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首 页
  聚焦广西馆
  世博资讯
  走进世博园
  通知公告
  主题演绎
  世博回顾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广西馆概况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内容
创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金钥匙(提纲)
2005/3/25 7:01:32
【字体:  】【颜色: 绿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以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突出创新性”,这些都是当代社会的高频词。在前面两讲,两位领导同志对为什么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什么是共产党员先 进 性,以及怎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问题,已经作了全面的介绍,在今天的讨论中,我主要是从如何把握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提升我们统计系统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水平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我的主要观点是:创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金钥匙。

    围绕着这个观点,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讨论:

    问题一:创新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什么关系。

    问题二:创新的理论内涵及其规律,怎样认识创新理论及其在政府行为中的应用。

    问题三:统计部门如何永葆创新的活力。

    为了便于讨论的开展,我还提供了以省统计局发生的一些事件为鲜活材料的三个案例。我希望在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加上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以期对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轮廓。

    问题一: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1、党章的规定。党章总纲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总纲同时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 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历史经验的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共产主义运动形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原则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党。我们的党成长壮大的历史,是由于“我们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读本P56)。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模式,就是对苏维埃城市暴动革命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解放后,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也不同于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改革方针的出台,无一不是在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上取得的突破。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中体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卓越才华,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3、党在提高先进性的诸多措施中对创新发展有明确要求。中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读本P54)。中央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读本P57)。

    问题二:创新的理论内涵及其一般规律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同时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为了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们需要对创新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些探讨。

    “创新”的概念和创新理论是由熊彼得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在熊彼得那里,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后来,诺恩等人运用熊彼得的创新理论来考察制度变迁现象,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概念,后来又建立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制度创新理论。

    西方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大体有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研究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制度创新被当作是局中人对获利机会自发反应的结果,制度创新属于需求诱导型的。但是,单单有制度创新的需求还不足以导致制度的创新。如果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了对新制度的需求,但制度创新的主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而没能提供新的制度,那么就会出现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随着制度创新研究的深入,以制度的供给问题为重点的制度创新研究,也就是以所谓“制度设计”为重点,是制度创新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

    制度是由一系列正式约束、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的。正式约束又称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它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由有关各方共同制定,正式约束具有强制力。非正式约束又称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它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并相互制约。

    制度创新的一般规律:制度创新表现为社会制度从均衡状态——不均衡状态——均衡状态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表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其动力机制表现为创新主体追逐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竞争压力的互动作用;其实质是科技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其趋势表现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前提条件,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将其制度化的“这样一个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制度的动态的内在逻辑发展过程”。

    由于西方制度设计理论本身尚不成熟,因此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国内的应用应当避免90年代国内学术界将诺思制度创新理论套用到中国现实并以此分析中国改革进程的“演绎主义”做法。

    那么,中国政府的创新之路究竟怎么走?我认为应该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上面,具体解读,有3个重点。

    1、要顺应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大趋势:2003年第五届政府创新论坛提出21世纪政府创新的七大方向:低成本政府;公共服务政府;专业化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电子政府以及减少管制的政府。这些创新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维护和提高公共利益,建立政府与社会公众、企业的互信,实现和谐。

    2、由于中国的制度发展、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政府创新的价值取向要更加突出科学、民主和法制。

    3、在提升执政党制度创新自觉性的同时,要高度评价来自外部世界和内部社会日益增强的外部(相对于执政党和执政党领导的政府)压力。实践证明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我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能够永远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问题三:统计部门如何永葆创新的活力?

    近年来省统计局创新工作的成效和问题。

    成效:

    一是确立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二是在敢为人先,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走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三是改革创新促进了统计事业的发展。

    问题:

    一是被动应付型为主,缺乏明确的方向和规划;

    二是部分改革进展缓慢,阻力仍然较大;

    三是创新发展缺乏制度的有力保证,长效机制远远没有建成。

    主要措施:

    第一,狠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工作(提高紧迫感、危机感、成就感)。

    第二,转变管理模式,强力推进学习型统计局建设。把提升学习力当作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创新力提升的关键手段来抓。

    第三,加强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第四,强调合作文化,发挥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单位的作用。(局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  供稿  马勇)

湖南省统计局  

投稿】【打印】【关闭】  
 
本网站由广西建设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