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工程质量 促进行业发展
日前,记者就近来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走访了中国建筑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会长吴松勤。当谈起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题为《关于加快我国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的文章中指出,“要增强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的指导思想时,吴松勤谈了他对此文章的感想。吴会长说:“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好文章,黄副部长说的很全面,而且没有避讳痛处,指出了不少实际的问题,如果能落实的话,对我国建筑业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建筑业发展首先要注重工程质量
建筑业的运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直接决定着社会固定资产的内在质量。当谈到建设部黄部长文章中指出的要加强我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吴会长说:“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注重工程质量。我们所说的工程质量,是从规划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直到使用维护。我国现在实行经济大发展,建设大发展,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建设,建筑业肩负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我们建设的工程要安全适用、协调,要考虑到长远发展,百年之后不落后。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规划抓起,要进行优化设计,精心组织施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要建就要建精品工程,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
注重工程质量应从多方面抓起
第一是规划,规划好是最大的质量,也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好对节约用地、提高城市整体建设水平十分重要,也是给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硬件条件。目前国内的很多城市、村镇还没有规划,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
第二是工程设计,至今没有一个具体的审查标准。一些人标新立异,搞新、特、奇、独,一味的比高、比奇、比特。建筑结构的可靠度、各部位的等强度、建筑设计以及设计功能根本无从把握。
第三是施工,施工是工程质量的最后体现,精心组织施工,建成精品工程才是目的。但实际中不少企业,多数谈不上精心组织施工。不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不注重提高素质,不注重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标准化管理下功夫。离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差距还比较大。
第四是建成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管理。这个问题还没有列入日程。工程使用中的及时维护修理,定期检测鉴定,多数不落实,一些设施的管理维护根本没人管。如房屋中的消防设施,使用了3-5年后还有多少是齐备的?从发生的火灾事故看,有多少是靠房屋自身喷淋、消防栓灭火的?一些建筑直到倒塌了,才算坏了。
第五是我国建筑业还没有形成集中的合力。首先内部分开管理,规划、设计、施工企业分工过细,协调不能相互制约,内耗太多,行不成有机的集中优势。其次是观念陈旧,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因循守旧,还是以往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抢进度、顾眼前。一些毫无意义的献礼工程、政绩工程、市长工程,没有得到遏制。三是重复建设,只重视表面形式,不讲适用、不讲协调、不讲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四是不从长远着想,不从国情着想,房子长远的使用、节能、维修改造都欠考虑。上述情况必须改革,我国建筑业必须发展。
建筑业要减量增质避免重复建设
北京既是首都又是国际知名大都市,但能在世界上站住脚的建筑有多少?能使用百年以上的建筑有多少?作为中国的窗口,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是少不了的。上海外滩的几幢建筑,都是100年前盖的房子,按说从建筑技术上根本无法跟现在比。但是有专家测算,这些建筑再使用100年也是没问题的。而我们现在的建筑质量行吗?
吴会长说:“我们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外表的‘高、新、奇’方面,每一个建筑都是留给子孙的遗产,真正把内在质量搞好才是硬道理。在国外,对一座建筑房间的密封性,是使用鼓风机加压方法来测量的,而在中国要用塞尺,门窗缝隙是3-5毫米为合格,还谈什么密封性呀,都可以用眼睛从里看到外了,这就是差距。”
目前我国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短寿命工程。关于这个话题吴会长表示,现在的建筑企业多把眼光放在如何比国外的楼高,比国外的楼奇特上。各式各样的建筑接踵而起,结构设计合理吗?我们的建筑有的才20-30年,已经有不少不得不拆除,为什么?就是我们只顾眼前。有的工程为抢进度,头天晚上铺地砖,第二天就在地砖上进行剪彩仪式,哪能行呀?还有的工程三个月就能完工,三个月完工能建成什么工程?固定资产建设,提高质量、提高可靠性尤为重要。固定资产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提高工程的可靠性惟一的做法就是减量增质,不要重复建设。把重复建设的钱、浪费掉的钱用到提高固定资产的耐久性上,同时分开标准进行建设,将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建成真正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程。我们留给社会、留给子孙后代的应该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建筑业“走出去”靠优惠政策立足
当记者谈到建筑企业如何成功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时,吴会长说:“我国外包工程很少,是韩国的1/3-1/5左右。而且外包工程有的还多是以援建工程为主,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外包工程也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前几年在日本,我国有29家建筑企业在广岛争工程,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价格压得很低。再一个就是体制问题。中国外包工程公司还是以行政体制方式出去的,一届最多5年,5年后无论什么结果都要回国,而上一任在国外积累的经验与关系全部付之东流,新一任又要重新开始,建筑企业对外承包缺乏连续性。我国的建筑企业要占领国际市场,惟一的出路是提升自己的品牌,有组织有计划地占领国际市场。此外,国家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使建筑业走出去,有关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适合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切实需要。”
体制改革是建筑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关于我国目前建筑业结构的现状,应该怎样调整的话题,吴会长认为,目前,全国建筑业存在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组织结构,总体上来讲,建筑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但有些工程不太协调。现在的建筑设计不比从前,科技发达了,在设计水平上要求得更高,设计上更要把质量搞好,提高标准。而组织结构上的设计、施工、总包分包多层次的形式,是有其弊端的。再有建筑企业施工,不能只停留在达标的水平上,而是要超过标准,才能满足目前我国建筑业结构现状的发展要求。从长远看,现行的行政体制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尤其是政府工程。政府工程需要由专门的管理公司管理,才能纳入正常建设管理程序。现在是从设计到工程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是由非专业人员或新手在工作,有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因此,制定统一标准,严格监管,专业化管理,用健全完善的机制去约束建筑企业,才能促进建筑业的和谐发展。
建筑业改革须持之以恒
最后,吴会长谈到,黄副部长所说的并不是今年或者是明年要解决的问题,至少是我们今后十年中要解决的,各个环节都要协调,做长远发展的打算。尤其现在各种资源都很紧缺,我们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再一个就是资源的平均享用,在中国,有钱的人拥有几套房产,而国外有些国家原则上不允许买第二套房的,如果买就要交50%的税,第三套房就要交100%的税,从根上遏制了“炒楼”现象。从电视上看好像国外的房子都很宽大,实际上国外的主流还是小户型70-80平米。而中国有些专家还在喊120平米是人居合理面积,这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让每个人都能住上自己的房子才能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安定团结。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优势应该进一步的提高,而且要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不能贪大求全,贪大求全只能让更多的设备闲置浪费。在德国有一家“高深”公司,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公司的业务很专,他们主要承接超高层建筑工程及地下工程。而且将这一品牌发展到全球。中国的每个企业也要做出一个特色来,才能真正地走出去。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建设大国,建筑业实践经验很多,但愿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水平将是国际水平。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在经济建设中切实把我国建筑业做大做强,谋求长远发展,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进行资源整合,协调好各个环节,才能建设好各项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