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从3月17日起调整商业银行自行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以来,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此招对平抑房价影响力有限,从波澜不惊的市场反应看,也大略佐证了这一推断。高层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之所以难以迅速显效,固然有政策不配套不连续的原因,但在我看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上述“高危”症状,地方政府难辞其咎。
首先,疯狂炒地皮。不少地方政府控制地块抑制供给,伺机挂牌出让,炒出天价“标王”;不良房地产商趁机浑水摸鱼囤积地皮转手牟利,客观上造成地块供给趋紧,“地价拉动房价”的假象;其次,盲目经营城市。大搞“形象工程”,大上“政绩工程”,不计成本后果拆迁,人为制造“房屋需求旺盛”、“需求拉动房价”的虚假现实;再次,暗中“操盘”。
如果地方政府真想为房市退烧,并不缺少有的放矢立竿见影的办法。比如南京从今年起将逐步取消中低价商品房成片建设的模式,改用大型普通商品房小区配套建设的新办法。据称,“此举是政府严控南京房价的一剂猛药”。近日,南京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可售房源半数大幅让利,“特价”房疑似降价清盘的迹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市“速效救心丸”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我的观点是,对待非理性房市固然需要高层利用政策工具继续出台一系列相互配套综合施治的调控措施,更需要地方政府拿出积极配合抑价为民的诚意和作为来。不然,预期“房市新政”显速效恐怕难以令人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