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场“摧枯拉朽式”的大改造、大建设之后,武功县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将一个以“脏、乱、差”而闻名的小城镇变成了一座极具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
火车站广场上,圆形绿地葱郁可人,别致灯饰流光溢彩;人民路、后稷路宽畅平坦,商厦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后稷东路高楼耸立,造型别致,绿化带苍翠欲滴……
近年来,武功县已累计投入城建资金5亿多元,先后对旧城火车站广场及文艺路、人民路等9条旧街进行了拓宽改造。同时,向东开发了县城新区,新建了后稷中路、长青路等5条街道。目前,三纵三横的县城道路网络已基本建成,西宝高速公路入口拓宽、园林公园等一批大型城建项目已建成,汽车客运站等正在抓紧施工,全县到处涌动着大开发、大发展的城建热潮。
武功县县城普集镇是1961年由武功镇迁址而来的,城镇建设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公用设施不配套。面对这一实际,武功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软环境与硬环境并重,长远规划,合理布局,滚动开发,配套建设”的城镇发展新思路。2003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针对新形势明确提出了“东扩西建,南拓北改”,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的城建思路,要用5年时间将县城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居民人口增加到10万人,并确定了高速公路入口拓宽、西立交等10件城建工程,把确定的城镇建设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中,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具体负责”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纳入年终考核。在工程实施中,县委书记张新民、县长陈俊峰定期主持召开城建联席会议,集中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经常深入到施工第一线,检查督战,现场办公,解决急难问题。县上还抽调精干力量,全力以赴,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如期完成。
在工程资金筹集上,武功县树立经营城市全新理念,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外商投一点,施工队垫一点,以每年一个亿的投资速度,推动全县城镇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全县先后投资1180万元,完成了旧城区文艺路、新民西街、青年路、人民路、后稷路及火车站广场的拓宽改造;投资1238万元,完成了红线宽度为40米的后稷中路、后稷东路及环城北路、长青路,以及路宽为18米的邰青路和兴庆路商业步行街等道路;投资108万元,重新铺设了普小路商业步行街6公里。目前,县城北大门邰城北路、南大门迎宾大道、两大门下穿式立交桥建设工程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在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方面,武功县先后投资3100万元,完成了渭惠商贸街、西北王再就业市场、剧院综合市场、酱货厂综合市场、广场饮食服务市场等一批大中型综合市场建设;投资1972万元,完成安居小区2340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开辟了12条公交线路,建成绿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有力地提升了县城的品位。近年来,武功县累计完成县城道路建设15公里,城区面积已由1997年的3.4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6.3平方公里。建设供水管网53公里,排水管道36.7公里,安装路灯606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时,武功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城镇管理条例》、《武功县市容环境卫生暂行规定》、《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十条规定》等管理制度,使全县城镇管理工作迈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县上还高标准建设了县城后稷中路管理示范一条街,依法取缔了占道经营、出店经营,彻底杜绝了乱搭乱建、车辆乱放等违章行为。按照城镇“硬件设施大改观,软件环境大变样”思路,去冬今春以来,武功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集中一个月时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下茬立势解决城镇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着力清理乱摆乱放、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逐街道、逐路段、逐门店进行“地毯式”整顿。同时,充实市容环卫工人力量,将原来全县29名清洁员一次性增加到108名,将清扫范围由原来的街道扩展到街道两侧人行道。他们还针对“城中村”、“近郊村”的环境进行卫生治理,有计划、分步骤的对出村道路进行硬化,杜绝粉尘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