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电(记者梁思奇 张爱林)1200多年前一位中国诗人曾经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理想因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如今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现实。
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日前透露,中国大陆2004年建了4.25亿平方米的房子,这一数字是1997年的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由1998年的不足19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在几乎每个城市都能见到的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住宅楼,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住房,也给了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口栖身之所。
中国每年有1200万农民成为城里人,加上1.2%的年人口出生率,每年净增相当于马来西亚的人口,使得住房供应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但房地产业的发展,缓和了这一矛盾。1998年在亚洲金融风波后,政府把加快住宅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了鼓励居民住房消费的政策。借助于银行提供的个人购房贷款,越来越多人住上了在住房作为福利分配时代可望不可及的商品房。
这样的例子也许最有说服力:广西北海市一位姓刘的老师在毕业两年后就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公寓,而他一位毕业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长,直到30岁结婚时还住在一间只有十来平方米的平房里。市场化的房地产业,使年轻人越来越早拥有住房,而且出现了发达国家才有的“梯级消费”现象,以至于媒体惊呼:中国人换房子的频率高于换洗衣机。
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中国政府并没有忘记住房经济中的“穷人经济学”。近年来,由于一些城市住宅价格持续上涨,政府最近出台了“住房新政”:控制高档商品房、特别是别墅建设,保障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中低价住房供应,满足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需要。在房地产业投资最热的上海市,政府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增加供应2000万平方米的低端住房;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今年将增加超过200万平方米的低价位住房,解决3万户中低收入城镇居民住房。
那位叫杜甫的唐朝诗人如果生在今日,显然不再会因秋风吹破茅屋而哭泣。中国建设部一位官员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