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 麦哈德 冯 格康
随着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则影响着新千年的建筑设计。一方面在办公和居住建筑的设计中,人们开始节约利用土地,追求密集且空间和体量组织有特点的形式,重视节能和利用太阳能、再生材料;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则面临着失去场所感的可能,建筑师应该创造具有公众生活氛围的筑。 当今,居住、工作、休闲、购物、学习均是在不同的建筑中进行的。我们的生活被按功能的角度划分了。其中的居住和工作正渐渐地互相融合--电脑和网络将办公的位置移到了住房中。在教室和图书馆一步步被互联网代替的同时,商场、家具城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 这一切对新千年的建筑意味着一个根本的变迁。写字楼中没有个性的,狭小的办公室将越来越少;模式化的,起居和睡觉截然分开的三室一厅也越来越不适应工作和闲暇活动。近期在西方工业中心改建后的旧厂房以其高大的空间和充裕的面积为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活方式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不仅那些有创意的艺术家和独立从业者,同时来自各行业的职员都愿意选择这种新环境做为生活空间。在其中根据自己喜好重新布置的自由成为表现个性的重要手段。这种新居住
 
吕贝克市音乐会议厅入口 北海通廊外观局部
空间的特性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建筑类型--具有高大空间但平面没有固定分割的建筑外壳,只是承重构件,上下水管和暖气是固定的,空间及功能的具体划分则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集体合伙工作,居住的模式虽生存下来,但只是在工作区域保留了公共部分,而居住部分却互相分开--这进一步推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并进而要求新的建筑形式,由此取得的居住工作一体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节约资圆的机会,同时我们的城市又能重新赢得一个在20世纪初由于生活区域分隔而失去的多彩生活。 当今的办公、居住建筑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转化以适应新的需求,因为这些现有建筑在内部结构按固定模式过分限制在单一用途上,空弃的厂房和在19世纪7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陆续出现的大型建筑倒是更能适应新的需求。我们生活的城市正面临一个建筑变迁,而建筑师面对着一个必须靠更多创造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迅速发展的机动灵活性使得商人、管理人员、工程师将自己的工作既可以在西班牙马约卡的度假别墅中,又可以在杭州西子湖畔完成,并通过网络来联系沟通。 在宁静的大自然中,在小岛上和深山里的生活越来越受青睐。紧接着的就是地价的上涨和被一片片新居住区肢解的自然景色。对有限的财富--土地和自然界的争夺将越来越频繁并带来政治上的影响。 无论是在车间还是在服务行业工作的人们都会提出新的居住需求。居住中休闲的成分显得渐渐重要起来,这同样要求灵活的居住空间。节约使用土地和追求个性为密集的,空间和体量独特组织的建筑提供了市场。浪费土地的建筑必须受到惩罚。由此赢得的土地面积将集中以具有休闲价值的公园的形式返还给住户。所有的建筑均采用节省能圆的设计,尽管现在便宜的能圆费用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压力.隔热和太阳能利用将对建筑立面产生比传统分割比例还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遮阳板形成的可变化立面。再生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们生活的高科技、自动化并不会使科幻片中的内容变成现实。程序控制的厨房和遥控的多功能的沙发床对我们生活同样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在被手机和电脑的使用程序搞得头昏脑胀之际,在网上爬累之后,我们会突然体会到许多被视为旧东西--壁炉和躺椅,铸铁锅和书-------的价值。   吕贝克市音乐会议厅室内 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内景
公共部分的未来却显得不容乐观。村庄中的小喷泉、洗衣房、面包房和公用的祈祷廊在以前都是人们彼此交流的地方,它们的消失会令我们长久地留恋和回忆。
陌生和孤寂将进一步蔓延,因为城市正在慢慢失去它作为聚会场所的含义。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大型购物中心已将城市中心的很多活力带走。如果图书馆、大学转换为互联网的交流、运动、休闲和文化活动蜷缩在娱乐中心和体育场馆中,大街和城市广场将退化成汽车的领地。 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的私有化意味着商业化;火车站和飞机场将成为摆满了雷同商品的"购物乐园"。由于人们可以在网 上直接订购货物,作为公共建筑筹资最后一个来圆的零售商业也将渐渐枯萎。 我们将在前所未有的高生活水平上建立最紧密的社会网络,但找不到一个有活力的--更不用说一个有爱意的城市,因为电气化的逐步完善所带来的方便为我们同时创造了一个社会公众生活的地狱。 今天的教堂、城堡、宫殿以及其它历史纪念建筑已成为社会的病号,只是由于大量的游客才得以勉强度日。新的千年又将赠与我们村庄中的喷泉--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喷泉,而是营造公众生活并为生活增添意义的建筑。消费膨胀和急功近利并不是持续的生活内涵。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一个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正在开始。这个变化将重新提示我们周围环境的美丽和韵味。 如果我们不能成功,这个反对纯为盈利而使我们生活环境庸俗化的阵营将会受到一个狂热教旨主义的攻击。我则站在为争取一个更美的自然界的一边。 (来源:《世界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