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鉴定结果公示 委托人: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评审鉴定时间:2005年7月1日~7月2日 地点:北京市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现从事专业 |
1 |
杜惠丽 |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教育委员会 |
教授级高工 |
新材料 |
2 |
陈博 |
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 |
研究员 |
复合材料 |
3 |
曹正华 |
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研究员 |
复合材料 |
4 |
杨小平 |
北京化工大学 |
教授 |
复合材料 |
5 |
张贵学 |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项软课题组 |
教授级高工 |
复合材料 |
6 |
穆立民 |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
研究员 |
航天飞行器设计 |
7 |
吕琴 |
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 |
教授级高工 |
复合材料 |
8 |
张晓明 |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公司 |
教授级高工 |
复合材料 |
9 |
胡中永 |
国家玻璃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高级工程师 |
复合材料 |
★“大型防腐复合材料平台的研制”评审鉴定结论 1、项目对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原材料优化、成型工艺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如下: 大型全复合材料平台优化设计、制造及施工技术; 复合材料与金属部件的无损连接、连接部件的结构设计及其工程化应用等技术;大截面拉挤型材铺层设计、配方体系及成型技术。 2、项目研究的大型复合材料平台设计技术、大截面拉挤型材规模化生产技术、连接技术等均为国内首次应用,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重点镍基地金川公司大型电镀防腐平台,解决了金属平台的腐蚀难题,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保证了正常连续生产,提高了平台的安全可靠性,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急需,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4、建议尽快建立复合材料防腐平台设计施工规范,并推广应用于冶金、船舶、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 ★“高绝缘SMC/BMC关键技术及应用”评审鉴定结论 1、项目就SMC/BMC原材料及配方体系、成型工艺对电气性能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主要创新点如下:电气强度为18kV/mm的SMC/BMC材料体系的优化;高厚、大尺寸、复杂形状的高绝缘制品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的SMC/BMC材料体系能用于高频绝缘。 2、项目研制的SMC绝缘材料已通过美国UL认证,工频电气击穿强度达到18kV/mm、10kHz~1000kHz下电性能稳定、长期使用温度达到83℃,总体技术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项目研发了绝缘平板、绝缘子等制品,并建立了年产10万件的生产线,产品质量稳定。产品已用于国内小浪底30万千伏的大型水电机组,解决了国内重大工程的急需,并已出口创汇。 4、该项成果扩大了SMC/BMC材料的应用领域;提高了我国SMC/BMC技术体系的研发及创新能力;推动了复合材料与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5、建议进一步研究SMC/BMC材料长期使用的绝缘性能,开发系列产品并推广应用。 特此公示。 对以上项目的鉴定如有异议,请于公示之日起15日内向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部反映(电话:010-88376345,联系人:周清浩 )。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科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