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世博会概况 |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
|
 |
 |
广西馆概况 |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
|
 |
|
 |
 |
相关链接 |
|
|
|
|
|
|
|
|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详细内容 |
“鸟巢”是如何点亮的
2008/7/15 10:43:18 |
|
【字体:大 中 小】【颜色:红 绿 蓝 黑】 |
有人说,电气系统是建筑的血脉,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流动在人体里的血液!
一个人如果血脉停止流动,他就会死亡;一座建筑如果血脉栓堵,建筑就会变成一具僵尸!当人们折服于一座建筑的金碧辉煌时,却往往忽略了血脉的存在。它融于建筑的机体之中,时时刻刻都在为建筑输送着活力,它是建筑的动力之源,它是建筑的生命之本,但它却大隐于市不为人知,即使它的设计师也是地地道道的无名英雄——
6月28日,“鸟巢”竣工剪彩仪式上,欢呼声在雄浑的国家体育场前响成一片。经过数年的期盼和等待,攻克了重重难关,“鸟巢”——这座世人向往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终于落成。在蓝天的映衬下,钢筋铁骨勾勒出的“鸟巢”傲然挺立,伟岸雄奇,似乎正在诉说着这个建筑的奇迹。
而夜晚的“鸟巢”则是另一番景象:火热的“中国红”透过银白色的钢筋与暮色相交融,剪影般的效果让“鸟巢”笼罩在古老而热情的氛围中。过往的行人纷纷为这幅美丽的画面而驻足,但也许大家并不知道,为了获得这样完美的照明效果,电气设计师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
电气系统是建筑的血脉。“鸟巢”的电气系统除了要实现立面照明完美的效果之外,还要满足比赛和转播的需要,精准、细致、毫无偏差地供电和照明。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让我们走近“鸟巢”电气总设计师李炳华,请他讲述点亮“鸟巢”背后的故事。
立面照明:美观和谐
“中国红”是一个现在被频繁使用的词汇,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红”夜间照明效果得来是几经周折。一拿到“鸟巢”总设计师的设计图,李炳华就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设计。因为设计师除了考虑到白天时建筑的整体效果、空间关系,还提供了对夜间建筑照明效果的构想,也就是用光来表述建筑语言,体现建筑的夜间表情。设计中运用了红色的立面照明,既可以与“鸟巢”硬朗的钢结构相互呼应,同时又能很好地勾勒出“鸟巢”的整体造型。然而,对于总设计师这样一个宏观的构想,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并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为了实现这一设想,李炳华和他的团队最初考虑到的是采用泛光照明。这种照明方式可以使建筑物产生立体感,并能完整展现建筑物的外貌。但是,当这样一种对平面建筑物有“塑型”效果的照明方式被用到“鸟巢”时,设计师们却发现,对于“鸟巢”这样一个庞大的立体建筑,这种照明显得“势单力薄”,缺乏表现力,根本无法将“鸟巢”的立体感完全烘托出来。
一种方案不行就再尝试另一种。设计师们开始考虑另外一个较为复杂的设计:在每根钢柱周围装满LED灯(发光二极管),将钢柱勾勒出来,用光编织成一个“巢”。这种设计避免了泛光照明的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建筑的立体感,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造价高、施工难度太大、维护成本高,而且会让钢结构看起来视觉效果不够干净。几经斟酌,设计师们忍痛割爱,将这个方案也排除了。
经过反复的试验对比,设计师们最终采用了前景暗、背景亮的立面照明设计原理。这是利用丰富的光线将体育场从内向外照亮,可以塑造出外层钢梁和柱子的剪影,产生很强的视觉效果,使建筑物在白天和夜晚具有截然不同的外观。这就既完美地勾勒了“鸟巢”的立体造型,又能用光的颜色和照度体现出“鸟巢”的力量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鸟巢”夜景效果。李炳华和他的设计团队对于这样一种效果十分满意:用光充分突出中国式的红墙,利用光影的关系突出钢结构的剪影效果。他将其比喻成中国的传统艺术——窗花,并告诉记者:这就是利用光来彰显中国古老文化的最好见证。
此前,曾有媒体在采访赫尔佐格和德穆隆时询问过他们,是如何想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红墙、剪纸融合于“鸟巢”的设计中,而这两位设计师却不知所云。李炳华笑称:其实,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照明设计师团队在设计时一步步升华出了这一理念,让“鸟巢”的钢筋铁骨融入我们的传统美中。
场地照明:精细高标准
对于体育场馆而言,比实现立面照明更为重要的,是场地照明系统的设计。李炳华介绍说,像国家体育场这样的大型工程对照明的要求很高,所以在进行设计时有很大的难度。它照度标准要求高,奥运会时在FOP(比赛区域)的最小垂直照度将达到1400lux(勒克斯);照度均匀度要求高,尤其是重点区域,如逻辑中心(比赛场地的终点线、撑杆跳高的横杆、跳远着地点等),对照度均匀度的要求是大于0.9;照明功能要求多,国家体育场除了用于足球比赛外,还会用于田径比赛,不同子项对照明的要求不同,开幕式、闭幕式及大型演出等活动对照明的要求也不同。
要实现这些高标准的照明,首先就要保证光线的准确投射。在历届奥运会赛事中,很多电气设计师都对影响光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电压、电器等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光线的效果,但是,李炳华和他的团队在跟踪了多场赛事后却发现,大气也是光的“隐形杀手”,会使光线造成损失。发现这一情况后,他们经过了多次试验和计算,得出了准确的数据,并将这一数据定义为“大气吸收系数”。
李炳华说,如果不考虑“大气吸收系数”,而只运用以往常用的技术指标来计算场地的照明数据,很可能场地的最终照度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比如空气内湿度过大就会影响到光线的穿透力,而如果不考虑光线被空气吸收、反射后的情况,自然也就不能准确计算出最终的照明指标。他们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鸟巢”以及其他奥运场馆的设计中,实现了更精准的照明。据悉,目前,该标准已经被写入《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供业内人士学习参考。
供配电系统:稳定不间断
对体育场馆的供电系统而言,最基础却也是最难实现的就是“不间断”。目前在体育场馆照明中被普遍使用的金属卤化物灯,如果电流一旦中断,重新接通电源后不能立即工作,必须等灯管冷却后才能再次启动,大概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如果在重大比赛场合出现这种长时间的断电,必将对运动员和电视实况转播造成恶劣影响。此前,国外很多电气专家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安装热触发电装置,将断电的灯具强行点亮,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即便是强行点亮,仍然需要耗费几秒钟的时间,而这几秒钟的时间则会产生很多问题:要付给转播方高额的赔偿费用,场馆内突然断电将导致混乱,强行点亮会改变光源色温影响转播,装置价格也比较昂贵。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李炳华和他的团队思考着新的解决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李炳华和他的团队最终决定使用了UPS(不间断电源)装置。这是一种在线电源装置,它可以实现对负载的稳频、稳压供电。按国际奥组委的要求,奥运场馆内有50%%的体育照明负荷是由临时发电机作为主用电源供电,以保证其不受市电故障影响,剩余的50%由市电作为主用电源。设计师们在由市电主供的50%%体育照明负荷加装了UPS装置,市电一旦出现故障,这种不间断电源装置可以保证在电源转换期间电流的不间断供电。这就解决了金卤灯在电流中断时易熄灭的难题,保证“鸟巢”供电的稳定和不间断,解决了此前困扰电气设计师们的大问题。
在“鸟巢”的电气和照明系统设计中,像这样的技术创新不在少数,而李炳华和他的团队为此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更是无以计数。为了实现精确的照明效果,他们对场馆内每一组灯光都反复试验;为了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他们将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灯具、每一处景观。“鸟巢”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而被完美地点亮,而他们每一份努力所收获的也并不菲薄:世界各国对“鸟巢”由衷地赞美和国人由于“鸟巢”而带来的深深的自豪。 任欢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