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副总理在国务院部署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端正城市规划指导思想,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用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最重要的战略思想。
目前,部分城市因规划到期、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正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开展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城市对农村和区域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功能,提高对农村服务的水平,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商品和要素市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协调土地和资源利用、交通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要做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任务。要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移,不断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对城镇发展的支撑能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要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好城镇化建设的节奏,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城镇化。要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变动等情况,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城市结构调整、功能完善、质量提高和环境改善上来,加快中心城区功能的疏解,避免人口规模过度集中;中小城市要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发展质量,防止盲目攀比,体现个性和特点;小城镇更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防止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第三,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国务院最近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要从规划做起,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土地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要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起钩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水是城市的生命线,要以水的供给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加快推进中水回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能源是城市的动力,要大力促进城市综合节能,重点推进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改革城镇供热体制,合理安排城市景观照明,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必须强制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步伐。要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绿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城市建设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首善之地。
第四,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要优先满足普通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为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要坚持公交优先,加强城市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在特大城市建设快速道路交通和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着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要突出加强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遗产,保护好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好城市风貌,体现民族和区域特色。
第五,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管理。要统筹管理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规划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等市政公用设施;统筹管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尽快改变地下管网各自建设、反复开挖的状况;统筹管理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条件的城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建设和维护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提高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我们一定要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通过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城市健康发展。本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