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部署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曾培炎副总理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做到六个坚持,努力向六个方向转变。这六个坚持、六个转变,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端正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指导各地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指南。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质量水平,只有时刻重视城市发展建设的质量水平,少走弯路,避免和减少后遗症,才能保证我国城镇化沿着快速、健康的轨道稳步前进。我们要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规律,合理把握城镇化的节奏;着重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防止盲目调整行政区划、集中搞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倾向,防止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期目标当做近期目标,盲目扩大投资和建设规模。
——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考虑人的物质需求转向逐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全面需求。我们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人民群众从城市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做法,纠正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十分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化。
——坚持全面发展,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的,包含经济发展,也包含着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以促进城市全面发展为目的,就不能单纯追求GDP指标,不能以牺牲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不能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轻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考虑和强调城市各种发展要素的协调发展,注意时间和空间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性。
——坚持协调发展,从就城市论城市转向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区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开展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城市对农村和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我们要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商品和要素市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协调土地和资源利用、交通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
——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大量消耗资源、排放污染转向大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要通过科学规划加以引导,注重投入产出,促进节约用地、紧凑发展,促进各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全面建设节约型城市;按照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要求,对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生态建设、改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
——坚持改革开放,从传统的规划管理体制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管理体制,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方法和模式,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引导和调控城市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