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首 页
  聚焦广西馆
  世博资讯
  走进世博园
  通知公告
  主题演绎
  世博回顾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广西馆概况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内容
广西科学技术发展史(1949-2005年)(续)
2005/8/2 16:26:56
【字体:  】【颜色: 绿

 

 ----城乡建设科学技术(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

 

第二章 建筑技术与施工机械

 

广西的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工程营造源远流长,建筑多从当地取材,长期沿用木、砖、石为基本材料,以砖木为主要结构形式的传统建筑技术。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广西沿海城镇开始有了为数不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如梧州市旧广西银行大厦、南宁市朝阳桥。20世纪初,广西各地陆续开始建设一些工厂、学校和商店,建筑技术有一定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广西的城乡建筑施工大多由民间私人营造和承担。城市以建筑为业的营造厂数量、规模极为有限,一般没有固定工人,只有少数包工头和营造商。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194912月,柳州军管会全面接管广西地产公司,并改组成立广西省建筑工程公司,成为广西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19531月,广西省建筑工程局成立,管理全省建筑业,1953年广西省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设计公司成立,此后相继更名,现为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

勘察设计技术

勘察设计是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全面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并详细制订供施工建造依据的图纸、资料,它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和关键环节。解放初期至“一五”期末,广西建筑业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和“坚固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设计方针。在设计指导思想上,对一般的民用建筑主要是功能型,强调实用为主,因而平面布置简单,立面造型单一,砖木结构居多,也有一部分砖混结构。建筑设计受当时国家的经济形势的制约,比如职工住宅由国家统一计划建造和分配,因此,住宅的建筑规模、标准较低。

建国初期,勘测机具陈旧落后,测量多用精度不高的经纬仪和平板仪,量距用皮尺或钢尺,地质勘探用手摇麻花钻(100300型),50年代中期后全区各勘察设计单位开始添置增加一些比较精密的进口仪器,如当时的广西省城建局测量队开始有了DJ1DJ2等型号的经纬仪,DS⒌型、DS3型水准仪,计算工具多是对数计算尺加算盘。野外钻探靠人力铰车及苏式KAM-30型钻机。在50年代的建设中,广西建筑工程勘察院在简陋的条件下,仅用1台手把式钻机完成了工程地质钻探4871,试验土、水样品980个,提交勘察报告121份。

建筑工程设计的装备较简单,一块图板、一根丁字尺,再加上人的大脑。晒图工具,是采用翻晒法,利用室外日光照射感光然后用熏图筒熏成蓝图。

新中国成立后至恢复发展阶段,广西建筑设计技术和科技队伍的发展大体是这样:当时由于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修复、改建被破坏的建筑、新的建设项目很少(受广西地处边疆地理位置的制约)。设计任务主要由一些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分散的私人设计事务所承担。整体的建筑设计概念,建设管理制度和一定规模的设计机构的建立是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和发展。

1953年以后,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围绕国家落实在广西的各项重点工程,省内建工系统的设计力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此。省内各厅、局的专业设计单位相继建立。广西建筑工程局设计公司也于19589月改名为广西建筑工程综合设计院,设计业务也由原来只承接一般民用建筑设计任务逐步转入同时开展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业务的新时期。

在设计理论和技术方面,解放前,一些私人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对引进和传播西方近代建筑技术及新的创作思想,提高广西近代建筑的设计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广西的建筑技术水平,无论从数量或规模来说都是十分有限的。解放初期,广西为数不多的建设勘察设计技术人员来自省内外、四面八方,思想各异,出现一些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照抄照套的作品。1953年以后,学习苏联模式,采用了苏联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开始在民用建筑设计中推广标准图。在实践中,广西建筑设计队伍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逐渐能独立承接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工业及民用建筑项目设计。与此同时,为加强对建筑设计的管理,国务院、广西人民政府及建筑主管部门对设计工作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195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等。

1954年,广西建筑工程局设计公司承担了重点工程——一日榨1500吨的广西糖厂(原称贵县糖厂)、崇左县驮卢糖厂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其后相继完成了南宁上尧电厂、广西轮窑砖瓦厂;参与了柳州钢铁厂工程设计。除了完成一批工业项目外,还完成了南宁第一栋机关办公楼——桂西壮族自治州政府大楼,第一个剧场——桂剧院、红星剧场项目以及南宁百货大楼、广西展览馆、广西大学礼堂,广西民族学院礼堂。在广西糖厂设计项目还获中南地区优秀设计奖。广西建筑设计人员全程参与了这些工程项目,得到了锻炼,取得了丰富经验,设计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为日后广西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构造与施工技术

在历史上,广西建筑技术有过卓越贡献和成就。如今仍存的秦始皇24年至33年兴建的灵渠,北宋年间建造的合浦大士阁,建于明朝时期的容县真武阁、恭城武庙等。广西12个少数民族建筑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侗族的程阳风雨桥。民国时期,广西少量建筑开始使用钢材和水泥等新材料技术,如钦州黄屋屯植生别墅、将军楼,南宁市的朝阳桥。但大中小城镇和农村,仍沿用2千年来的以木、砖、石为基本材料,以木架构为主要结构的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落后和当时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低,极大地束缚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特征是由砖木结构到混合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手段亦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发展;由单一技术到复合技术应用发展。

“一五”时期(19531957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一般为13层的砖木结构,用砖柱和各种木屋架及木组合梁承重,墙体多为红砖砌筑,用灰砂粉刷,部分墙体采用木糖轻质混凝土。楼面、顶棚、地面仍有木板,部分采用钢筋砖楼板。此外,空斗墙承重,用煤渣、石灰、石膏配制成功的无熟料水泥竹筋混凝土楼板、无熟料水泥门窗框及下水管道也开始应用。地基采用人工开挖,重锤夯实三合土。南宁市建成的砖木结构的消防望火楼,高22.7,分7层,砖墙厚37厘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是当时最高的房屋建筑。至60年代,砖混结构渐渐取代砖木结构。

“一五”时期,南宁市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设计建造了一些大型砖混结构的建筑。著名的工程有南宁百货大楼、广西展览馆、广西省政府办公大楼等百货大楼由广西省设计公司设计,采用37厘米厚砖墙,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现浇楼梯。广西省政府办公大楼初建时建筑面积9491.8平方米,是南宁最大型的砖混结构建筑。50年代砖混结构的楼面大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后期发展为预制槽形板。又如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农学院等教学、宿舍楼等建筑均反映出当时建筑工人的技艺在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扬,这一时期的施工质量一般较好。

由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展开,广西的工业建筑得到了发展。如完成了贵县糖厂、桂平糖厂、柳州机械厂、梧州松脂厂、南宁肉类联合加工厂等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的建筑施工。一些新型建筑技术和施工方法得到推广和掌握。期间已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或预制构件。吸收和消化前苏联技术,推广平行流水作业法、水灰比按重量比配合、架空支撑及桁架支撑法、加楔模板安装和快速脱模法、双手挤浆砌砖法、基础图形缩级砌砖法、模板砌拱法、杨德重抹灰法等施工方法。

基础工程技术

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古代建筑大都是木构架结构,基础部分是一般在承重柱下放石础和片石即可,解放初期,平房或二、三层房,基础施工仍然比较简单,主要是浆砌毛石基础或毛石混凝土基础。施工时首先定位放线,然后按线挖槽,挖至自然土(老土)为准,对于土质松软,无法清底者,采用木排桩加固(以松木为主),排桩后铺垫层再砌基础。这种基础处理方法,在建国后仍普遍采用。南宁百货大楼、南宁饭店1号楼是该时期使用木桩的代表性工程。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垫层处理法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般房屋基础承重小,没有地质勘测,主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采用浅基处理,广西的建筑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大多采用这种基础。由于广西地质比较复杂,土质软硬不一,堆积层深浅不同,地下水位较低,基础处理困难。195610月广西召开了建筑工程技术工作会议,就人工换土基础进行了总结和推广。采用人工砂垫层、天然三合土垫层进行软土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具体做法是:把持力层以上的土按基础尺寸全部挖走,并根据情况考虑基槽是否放宽,再用砂石垫层填充,基坑挖好后,分别填砂和碎石或三合土,比例一般为7:3,分层振搗夯实,每层300毫米左右。1956年,广西省建筑公司施工的广西医学院病房工程,采用砂基础垫层,比砌25#砂浆砌体可降低基础造价47.6%1956年广西农业厅荒地测勘局宿舍工程建筑地基是一山沟斜坡,2公尺以上表土均为松土,往下南边是24.5公尺的塑性指数很大的土质。采取分级换土处理,解决了南北将来下沉的困难,节约了资金。

墙体工程技术

土坯墙和土筑墙建筑,在广西广大农村中占的比重大。土质建筑具有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和居住有夏凉冬暖之感等优点。土夯墙一般就地采用天然的四类土质加石灰拌成湿润状,用木模分层夯实而成,厚约40厘米。亦有经配制的三合土加糯米饭、糖浆混合的夯土墙。泥砖墙用稻田泥加剁碎的稻草,做成122436厘米的砖坯,干后用泥浆或石灰沙浆砌成。

石结构建筑使用石灰石为多,主要是在石材丰富的石山地区。石砌房屋常用片石,柱子或墙身转角处有用粗料石。石建筑有从基础及勒脚砌到窗台高度和用石材砌全部墙体的。砌筑方法大多采用浆砌法,也有用干砌的。

屋面工程技术

 木屋架屋盖是传统的屋盖结构。木屋架盖常用的是三角形木屋架,由人字木、下弦杆、中筒、斜撑及拉杆等部件组成。1958年后采用钢木组金属架并推广应用前苏联式腹杆屋架。

 钢筋混凝土屋架多用于工业厂房、一般车间、仓库以及民用建筑。广西普通混凝土屋架的出现于何时无据可查,但在沿海地区,20世纪20年代就已出现,如钦州市黄屋屯的植生别墅,建于民国14年(1925年)。普通混凝土屋盖结构的广泛应用是在建国后,首先在工业建筑采用,如贵县糖厂、桂平糖厂等。常用的是有盖大型屋面板,也有用混凝土檩条盖槽形瓦或由檩条屋面板挂瓦条组成平瓦屋面。其施工工艺为一般常规方法:屋架装模绑扎钢筋浇捣混凝土吊装屋架安装屋面。1958年,开始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多用于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屋面防水工程技术

建国前,广西一般民居房用稻杆、草、竹等繕顶,然后用泥土或小块石糊压房山头,只少数有钱人家的房屋盖瓦,称之为“瓦房”。建国后,老百性的住宅起了变化,小青瓦和机砖瓦房逐步增多。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新型的屋面防水材料大量出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开始采用油毡防水材料。卷材油毡屋面的施工技术为浇油法,后改进为刮油法。1958年起,逐渐推广使用捷罗克(乳化沥青)屋面防水技术。

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建筑技术的一场革命。广西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开始较多使用是在民国初期,主要用于桥梁、别墅、办公楼等,如南宁市朝阳桥、梧州市旧广西银行大厦、钦州黄屋屯的植生别墅。这些建筑物,水泥是进口的,俗称红毛泥,钢筋采用铁、钢条代替,多用在基础等部位。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战乱影响,广西钢筋混凝土技术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一五”期间,广西工业建设大发展,钢筋混凝土技术得到广泛使用,经过贵县糖厂、桂平糖厂等工业建筑的施工,积累了经验,建筑公司队伍逐步掌握了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这时外墙施工也普遍使用木脚手架和木模支架。1958年广西建筑科学研究所成立,加强建筑材料试验工作,逐步改变了钢筋混凝土拌制时习惯采用体积比,应用重量比改变了用料浪费、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状况,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一五”期间,由于前苏联援助设计的工业房大部分是装配式的,促进技术人员学会了混凝土预制技术。1957年,由于钢筋和水泥供应困难,南宁、梧州、柳州等地出现了竹筋板,以竹筋代替钢筋,石膏、煤渣粉未代替水泥,成功试制了有地方特色的竹筋混凝土构件,如于1991年拆除的原柳州市公安局办公楼就是使用了竹筋混凝土构件,安然无恙使用了34年。1956828《南宁人民报》转载中央8个部发出联合指示,要求所属单位认真落实节约钢材水泥的技术措施和建筑工程部制订的措施:即半年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大量地用竹筋代替钢筋,把竹筋砼楼板由平形改为拱形,加强其耐性和坚固性,把大梁下面的轻质隔墙改为承重的砖墙,代替大梁。在隔墙之间,横架上竹筋、钢筋掺用的小梁。把每平方米标准用钢5.74公斤减至1.36公斤。在工业建筑中,也开始使用竹筋或竹、钢筋掺用的砼构件,代替非承重的钢筋砼构件。

建筑安装与施工机械技术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机械设备的运输和吊装,是设备安装工程难度较大的一道工序。“一五”时期,广西一些民生工业项目先后开工建设,运输机械只有极少量4吨汽车,大部分都依靠小平车作运输工具,垂直运输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劳动强度大。设备吊装基本上以手推镐盘和木桅杆加索具的吊装方法,劳动强度大。贮罐类安装大都采用散装或正装法工艺。管道安装的沟槽挖掘和回填,采用人工操作。管材下料的做法是:小管径用铁锯截断、砂轮打磨修整。管道的煨弯是先装砂子,然后用烘炉加热,人工煨制而成。焊缝检测采用眼观、打击来检测,焊缝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五”期末,广西开始建筑施工机具革新运动,至1958年,南宁市建筑公司制造了双臂多面木扒杆。广西安装公司使用扒杆,吊装重量达18吨,自制成桅杆式扒杆,吊装重量达到30吨。

广西建设厅科技处 蹇兴超提供 

投稿】【打印】【关闭】  
 
本网站由广西建设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