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住房和能源消费随之迅速增长,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能源约速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墙体材料关系到土地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材料,其中实心粘土砖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实心粘土砖作为主要墙体材料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这种状况给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从影响土地资源情况看,生产实心粘土砖需要耗费大量优质可耕地。据调查测算,我国每年用于生产实心粘土砖的优质可耕地高达95万亩以上,广西每年消耗优质可耕地高达5500亩(按平均挖土8米深计)。大量的耕地被毁,加剧了我国耕地资源不足与人口的矛盾,耕地的锐减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国土资源部门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由19.5亿亩降至18.5亿亩,6年间平均每年减少1600万亩。我国耕地面积只有国土面积10%左右,人均耕地面积为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部分省市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面积不少于0.8亩的警戒线。广西属石山地区,丘陵和平地占全自治区国土面积30%,粘土资源少,至2004年,9个以上的地级市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从墙体材料生产耗能的情况看,生产实心粘土砖耗能高且产值低。全国每年用于实心粘土砖生产耗费的能源高达7000多万吨标煤,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0%左右,而我区每年用于实心粘土砖生产耗费的能源也高达300多万吨标煤,约占全区工业总能耗的15%,而占砖瓦行业95%的个体、私营企业每年提供的税金占全区工业实现利税比重仅为0.7%。从墙体材料生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看,我国砖瓦窑炉数量居全区工业之首,烧砖产生的窑炉废气含硫量高,年排放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约200多万吨,占全国废气总排放量的11%,年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4000万吨和大量氟化物。广西环境状况公告显示,全自治区城镇污染呈明显的煤烟特征,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降尘,形成的酸雨频率达30%以上,已被列为全国酸雨污染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从工业利废的形势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废渣排放连年增加,2004年达到9.5亿吨,综合利用率只有51.9%,而广西仅为40%左右,历年堆积量达6000万吨以上,占地1万多亩。以上情况表明,由于粘土砖的大量生产使用,局部地区已到了无地可挖,生产能源难以保障的地步,这种状况直接威胁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进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对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强调“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求“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立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淘汰实心粘土砖,限制粘土空心砖,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目的在于保护耕地,节约能源,综合利废,保护环境,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居住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为此,在当前,我们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执法监督力度。二是建议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使墙改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三是抓紧组织节能建筑试验项目研究,寻求新型墙体材料满足节能建筑要求的技术途径,加速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建筑结构体系。四是抓紧落实禁用实心粘土砖工作。五是加快淘汰耗能毁地、污染严重的土窑和技术含量低、性能落后的砖瓦及砌块生产设备,为加快新型墙体材料开发生产创造条件。六是重点加强对县市城镇新型墙体材料开发生产和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开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自治区墙改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