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首 页
  聚焦广西馆
  世博资讯
  走进世博园
  通知公告
  主题演绎
  世博回顾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广西馆概况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内容
发展绿色建筑正当时
2005/8/10 8:24:28
【字体:  】【颜色: 绿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城市建筑来说就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的研究热点和必然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基本理念

  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在设计领域,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用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能够显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运行维护领域,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保证建筑规划设计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的环境目标设定和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采用科学、适用的消费模式,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屏降低系统能耗,保障室内空气品质和热声光环境,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产生,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

  因此,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绿色建筑国际发展进程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是反映绿色建筑发展的综合性指标,目前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控制改善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较完整的适合当地特点的绿色建筑集成技术体系。不少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特点,还通过建造各具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展示其绿色理念、绿色技术及产品等大量研究成果,引领未来建筑发展方向,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形式包括办公楼,住宅,学校,商场等,比较典型的如:英国BRE的生态环境楼和Integer生态住宅样板房等。这些示范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达国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还开发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具体的评估技术可以定量客观地描述绿色建筑中节能效果、节水率、减少CO2等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3R”材料的生态环境性能评价以及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等指标,从而可以指导设计,为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依据和参考标准。影响较大的如国际可持续建筑环境促进会的GBTool评价工具,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的LEED评估体系等。国际上绿色建筑评估工具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各国发展生态建筑评估工具都注重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在各国的不断发展,评估工具也由早期的定性评估转向定量评估;从早期单一的性能指标评定转向综合了环境,经济和技术性能的综合指标评定。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展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在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如在建筑节能方面,与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采暖地区的建筑能耗约是他们的3倍左右;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

  在制定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2001年始,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试行稿),同时《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和《上海市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也陆续推出。目前已列入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计划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正在加紧实施之中,北京、上海等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估规范”有望年内出台。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集成研究和应用实践。例如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锋尚国际公寓,广州的汇景新城,上海的万科朗润园等。以“上海生态世博”和“北京绿色奥运”为背景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和“清华超低能耗示范楼”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业已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展示、教育基地和后续研发平台。

  总体上我国绿色建筑尚属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规范尚未正式颁布,本土化的单项关键技术储备和集成技术体系的建筑一体化研究应用均需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的合作交流还未全面展开。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绿色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引导。

  贯彻十六大精神,在建筑业树立和落实全面、和谐、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倡导循环经济,大力推动节能省地型建筑实施和发展,使绿色建筑在我国具有了广阔发展前景。2005年3月28~29日由建设部主办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召开,宣告了以建设部和科技部为主体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整体的新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正当时。面对机遇和挑战,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投入,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结合国情加强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推行绿色建筑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认识;结合各地地域特征和经济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绿色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努力实践建筑生态化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搭建国内外绿色建筑合作交流平台,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界密切合作,推动绿色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主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摘自《中国建设报》 

投稿】【打印】【关闭】  
 
本网站由广西建设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