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区在农村积极推广高标准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50.07万亩,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24.6%,初步形成了集工程建设、推广示范、科研试验为一体的节水农业发展格局。
在发展节水农业的实践中,临潼区注重加大财政引导资金力度,用活政策,用好专项贷款,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创新管理体制,让农民自己管水,走出了一条多元化投资、责权利相统一的节水建设管理道路。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渠道承包经营,鼓励个人或联户承包灌溉工程。承包合同一旦签定,区上即按承包人出资比例落实财政补助,明晰了管理权和使用权。目前全区灌区一半以上的U形渠、暗管都承包给了农民。承包人为确保自己的利益,精心看护维修渠道,合理安排灌溉顺序,适时开闸放水,基本杜绝了浪费现象,使工程效益有效发挥,从根本上解决了工程管理问题。各乡镇还由群众民主选举,组建了农民用水协会。协会负责拟定每年的用水节水目标,灌溉时实行“一把锹”放水,再不像过去谁想浇水就开口子。不论是农民用水协会还是推行渠道管理,实质都是让农民自己管水,是责权利统一的新型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办法。
节约用水,扩大了灌溉面积,带来了增产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区水务局投资200多万元在新丰三育村建设节水灌溉低压暗管输水项目三个,完成节水灌溉面积6500亩,使该村农民摆脱了“十年九旱”的困扰,群众从单种粮食改为兼种葡萄、苹果、桃等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和果品质量明显提高,每亩增收150余元。目前全区新增节水面积19.14万亩,节地6357.6亩,节水灌溉面积累计已达到50.07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了0.75以上,年节水2546.5万立方米。年增产粮食2.197万吨,增加产值2198.2万元。节水工程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年可节省劳力38.3万工日,节省运作费用576.24万元。经过节水灌溉前后对比,群众感慨地说:“节水灌溉省时一半,省钱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