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让一部分中国老百姓又爱又恨。随着这几年中国房价水平的不断飙升,经济适用房更似乎成了普通老百姓购房的最后一根稻草。曾几何时,“你买经济适用房了吗?”、“你排到号了吗?”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话题。的确,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推出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确实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睐。
不过,近来经济适用房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经济适用房排队抢号,买而不住、经济但不适用、经济适用房中的富人区等问题一步步浮出水面。人们不禁要问,经济适用房怎么了?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适用房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如交房时间长、配套不全、交通拥堵、面积失控等等经常被人们抱怨,只是那时由于商品房价格还没有如此高昂,勒勒裤腰带,一部分人还是可能会去购买那些配套更好,对自己工作生活更为方便的商品房,所以经济适用房的问题没有现在这么突出。
而随着商品房价格的高歌猛进,粉碎了相当部分普通老百姓购买商品房的梦想。同时,有钱阶层也看中了经济适用房的高回报率,要进来分一杯羹。于是供求关系失衡,经济适用房成了所有人眼中的香馍馍,内部拿号、雇人排号、专门倒号屡见不鲜。
真实详尽二手房源 购房必备实用典籍典
全国化业务帮您忙 蓝岸装修改变生活
很显然,这是政府不愿看到的,于是关于经济适用房的政策调整陆续出台,如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购买资格公示、实施公开摇号、加强购房资格审核,加大骗购查处力度等等,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经济适用房根本的问题是否可以就此解决?
先说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北京市今年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约在200万平方米,三年内经济适用房将建800万平方米。面对如此突出的供需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向外扩展。据悉,市建委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到通州、亦庄落实经济适用房用地,经济适用房建设将向东南和南部转移。即便如此,继续大规模扩张并集中建设,紧随其后的必将是难以承受的城市交通、环境等问题!
再说经济适用房的管理和审核。目前经济适用房采用的是由国家无偿划拨土地、优惠税费等政策下,委托开发商集中建设、发售的模式。这一模式决定了经济适用房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管理链条长的特征,将经济适用房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共同作用的“混血儿”。
政府本意是希望借助多方力量来共同解决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先天的缺陷,这一模式反倒增加了寻租的机会,滋生腐败,当更多的利益主体追逐而上,最终难以避免经济适用房越来越偏离其原来的轨道。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对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了修修补补,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因此,经济适用房的问题并不是细枝末节的完善问题,而是它本身模式的问题,如果这一模式继续固化,其附带的不良现象就难以消除。先天不足,后天难养!在这种基础上去讨论经济适用房产生的各种具体问题没有任何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经济适用房这一模式已经到了全面反思的时刻。
其实,民间的专家学者对政府部门早有进谏,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就建议“取消实物保障,实施货币补助”。在此模式下,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一方面退出对经济适用房的直接干预,将房屋建设、销售环节交给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货币补贴直接面对需要扶持的特定人群(去年的农业直补政策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简化了管理模式,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货币补助的模式,也有人提出了疑虑。
首先是资金问题,担心货币补贴增加政府的负担。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既然经济适用房最大的优惠是无偿划拨土地,将无偿变为有偿,土地拍卖所得即可做为补贴资金,并没有增加额外的财政负担,增加的只是建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这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土地开发整理专项基金中已经有成功经验。
其次,有人担心将住房供给交给市场,没有政府的保驾护航,会不会导致没有开发商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低收入家庭的房屋供应如何保障。这种观点其实仍然束缚在计划经济的思维中。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化,既有跨国集团,也有中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资本,政府完全不必有“舍我其谁”的担忧。更何况政府在土地供给、城市规划、住房结构上可以大有作为,完全能够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因此,政府不应该再在当前的经济适用房管理框架内修修补补。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有勇气否定自我,这不仅是单纯的否定,更是一种进步。 (作者: 周小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