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住宅及写字楼建筑节能研讨会”上,来自不同部门的领导及专家就中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情况畅谈了自己的感想。
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建筑和使用过程中耗能过大
世界银行报告认为:2000至2015年是中国民用建筑发展的鼎盛期;预测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还要翻一番。以住宅建造过程为例,耗用的钢材占全国总消耗的20%、水泥占18%。建筑耗能的能效低,与气候相近的西欧国家相比,住宅单位能耗要比他们多2至3倍,而且舒适性还很差。如果做建筑节能,我国的建筑能耗每年在现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节省3.3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整个英国2002年能耗总数。
根据最新结果,北方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早,基础也比较好,在设计时有80%的建筑按照节能建筑进行设计,但在施工阶段却常常缩水,大概只有60%建筑能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南方和过渡地区执行的比较差,由于标准颁布比较晚,分别是20%和10%。我们目前正在和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德国政府及荷兰政府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的建筑节能工作。
中房协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平:如何盖普瑞斯似的房子?
从建设部的数据来看,我国建筑能耗平均占全社会总耗能的50%,建筑供暖、照明、空调等运行的耗能占我国年总耗能的30%。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如果不采取强制节能措施,到2020年,我国将产生相当于11亿吨标准煤的能耗,相当于4.5个三峡发电站的发电量。
有消息称,长春一汽在十月份将要下线一款名叫“普瑞斯”的超级节油汽车,据说从北京开到上海,再开回来,一箱油还没有用完,价格在25万元左右。普通20万元左右的车到报废可能要花100万元的油费,但是普瑞斯花50万就可以享受终身。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同样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值得深思的事情。从专业上看,房地产已经进入到品质时代和作品时代,人们需要研究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白胜芳:国外绿色建筑对中国节能建筑的启示
国外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可循环使用的拆除旧建筑的材料、再生材料,重视节约资源和生产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对室内外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加强保温隔热,提高舒适性方面,国外首先采取的保温隔热措施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其次是门窗的保温隔热以及外遮阳技术。为创造宜人的室内气候环境,国外建筑合理设计室内的通风系统,利用“烟囱效应”,不使用能源也可为室内提供足够量的空气流动。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管理是节能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把围护结构做得很好,但不注意在运行过程及运行管理中节约能源,也同样会浪费。建筑物使用者的节能意识和行为管理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化的预制建筑构件在施工时应尽量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随工程进展,边建造、边运输,边吊装,施工进展加快的话,就会减少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料和建筑垃圾,将对建筑周围环境和绿化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策划中心主任陈辉:技术型产品终将占领市场
美国和加拿大前后用8年的时间改造所有老建筑保温材料,来控制建筑霉菌。但是目前,这些在中国还未得到重视,这些都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麻烦。包括光污染、声污染,诸如此类,不仅仅是建筑物能够节约多少能源的问题,而是能给人们提高多少生活舒适性,能为人们的健康,为下一代的健康带来什么,这才是一个建筑从节能到生态到健康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只有技术型的产品才能赢得未来市场。
在新的时期作为新投资者或者新发展商,如何在短时间内与实力型发展商抗衡,实际上技术含量注入是新时期的品牌创业机会,比如锋尚。在短时间内复制自己的品牌,而且取得相应的成功,而且这种成功和客户的认可,直接的效应超过了老一代的品牌效应,正因为它新,技术含量高,直接带来舒适和健康。在住宅升级大市场背景下,借用技术品牌可以与传统品牌竞争,从而占领市场。
五合国际副总经理卢求:从营销时代进入产品时代
建筑节能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讲不应该孤立看待。实际上,建筑节能是扎扎实实的一件工作,而且早就应该开始重视,只不过由于几个因素促成了从今年开始,全社会包括各个行业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包括中国去年能源紧张的问题,全国能耗紧张的问题,实际上从房地产本身来看也是这样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2005年中国房地产业从营销时代进入产品时代,以前因为房子太好卖了,北京、上海等地都出现雇民工排号买房子现象,所以这个时代不用过多研究产品,而是尽快把房子盖成推向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最主要的目的。今年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房地产业正在从营销时代进入产品时代。
当前,高品质产品已成为市场最大需求,而建筑节能就是产品升级换代一个重要环节。众多的发展商实际上已经在扎扎实实开始做这项工作,利用建筑节能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建筑体系向国外学习,或者是赶超国外水平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样,节能潜力也是非常大的,包括结构体系整体的构造系统、设备系统等等。(记者 薛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