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开彦
我国的城市化步伐在加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大量的人口开始聚集。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但也向城市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比如交通、商业、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需要跟进。大城市更大,小城市得到拓展,而在更多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相对于旧城,我们称之为“新城”。于是,当前我们就必须注意城市形态、城市结构的发展,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城,都要明白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场所,一切环境都必须是适合人居住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城市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新城
老城固然有其优势:发展快、工作条件好、人口集中快、就业可以解决,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而引发的交通和生态弊病,从人居环境来讲,是不适合人居住的。这里,我并不是说要限制原有城市的人口发展,而应该有效地去组织人口安置,这就牵扯到城市的发展形态。
以近几年的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单一中心的发展,在中国很多城市已经走不通。原有城市不能无限地去摊大饼,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古城特色的城市,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尤为突出。守着老城区不动,光是拆迁,把城市文脉拆没了,既没有保护传统文化,改造的代价也太大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应该采取疏散人口的办法,将一定量的人口搬出来,人口少了,改造起来比较方便,并且控制力度得以加强,这样的发展对于老城更具有价值。
那么,迁出去的人口安置到哪里?不可能说让他们回到农村,那是一个居住环境的倒退。于是,我们需要开辟新城。这便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多中心的模式。而且由于新城地面比较干净,规划起来较为便利,居住的环境容易做得更好。前段时间我到西安,这个城市正着力发展如高新、曲江等古城墙外的新区。早些年西安喜欢把房子盖在老城区里面,这样老城里的人居住环境日益变差,而古城的面貌也糟到了极大的破坏。现在西安政府提出了一个“皇城复兴计划”,拟将老城区近二十万人口迁出到新区,我认为这是极具示范意义的。
新城必须五脏俱全
人口安置到新城,就会对新城的居住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假设说新城里的商业设施不齐全,一些生活用品的购买还要返回到老城区,则无疑加大了老城与新城之间的交通负担,日子久了新城也会变成一座“空城”。新城虽新,但一定要五脏俱全。在这方面,我们走过一些弯路,现在看到的过去发展的新区,要么就是“卧城”,潮汐人流式的;要么就是开发区、产业园区,连个大型超市都找不到。我们必须从人的属性去思考。人是社会型动物,需要社会的机能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好的房子、好的环境,还需要有社会性的交流,如工作等。这些方面全部考虑到了,才能真正适合人居住,才是真正好的人居环境。
所以,新城必须是综合性质的。一方面,配套设施健全、文化设施充沛、生态绿化完好;另一方面,可以就近解决生产、生活、就业的问题。这样才能将人口吸引、留住。
这样的多中心发展可以说是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未来将看到的不是一座座老城、新城,而是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中小城市形成的区域性城市群。这样一个群,各城市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大城市是信息中心,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小城市是带有特色的发展城市。彼此功能互相弥补、互相渗透,中间用高速公路连接,信息交流、交通方面都非常畅通。而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制定具体城市规划时,有这样一个理念。
城市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未来70%到80%的人都会住在城市里面。将来的城市应该是现代化的、给人以享受生活的地方,应该具有人们所向往、需要的东西。而今天的新城将来都会被纳入这个居住环境内,现在我们就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