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首 页
  聚焦广西馆
  世博资讯
  走进世博园
  通知公告
  主题演绎
  世博回顾
上海世博会概况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广西馆概况
参展主题:绿色家园 蓝色梦想
广西馆概况:按国务院省区市排序来确定各省区位置,广西展位位于中国馆19号展位,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长33.6米,宽17.8米,左邻广东馆,右伴海南馆,背靠重庆馆。
广西馆主题:八桂飘香
广西馆展示亮点:
壮乡元素绽放绿色宣言
电子水帘瞬间组字点题
机器壮妹盛情歌舞迎宾
桂林山水置景视频互动
铜鼓地面空间遥相呼应
壮乡风韵亲近绿色家园
钻石空间渲染蓝色梦想
绣球空间愉悦八方贵宾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细内容
“世博轴“正式展开样板段装饰施工 世博一轴四馆充满“智慧“
2009/5/24 14:16:50
【字体:  】【颜色: 绿
    22日上午,上海建工集团透露,世博园区“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世博轴工程,正式展开样板段装饰施工。加上已开始装饰施工的世博中心工程,截至22日中午,世博永久性建筑由主体结构施工为主,开始转入装饰施工阶段。

世博园区将展示当今国际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和生态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承担着近八成世博工程建设任务的施工队伍,将“绿色世博”与“科技世博”对施工技术提出的新要求,转化和体现在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上,确保世博工程建设“过程精彩,结果精彩”。

绿色细节

世博“一轴四馆”包括世博轴、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和演艺中心。上海建工的施工队伍,通过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用于世博工程,使得这些建筑“充满智慧”。

“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一轴四馆’邻近黄浦江,按目前建设的计划,在今后运营中,场馆将充分利用江水源循环降温,提高空调系统效率。”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仅仅在一张世博中心的施工图纸上,就标明了今后将使用太阳能、LED照明、冰蓄冷、江水源、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多项节能技术。每一项新技术,都会增加相应的施工难度。

未来,世博主题馆的顶部天窗,将直接引入阳光,墙面上还要种植7000平方米垂直绿化,为墙体保温。为了达到“场馆白天不开大功率空调”的目标,施工单位还在屋面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并精心施工,使雨水在回收灌溉时,能带走建筑物的热量。

再以世博演艺中心为例,这一工程的施工,特别注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为使园区内崛起一座“生态建筑”,演艺中心还采用了“气动垃圾回收系统”,改变以往回收垃圾的“大功率”操作。

科技亮点

世博永久性建筑主体施工阶段,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被建设者攻克。世博轴巨型圆锥状“阳光谷”,是未来园区的亮点之一。然而,它的钢结构和巨型索膜结构建筑安装,是世界级难题。

在全长1045米、宽约100米的世博轴上,由13根大型桅杆、数十根斜拉索和巨大的幕布巧妙组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罕见的索膜结构建筑。6个形似喇叭的“阳光谷”,其中最大的上面直径99米,下面直径20米,其钢结构由1700个单元构建而成,每个单元又由3个杆件和1个节点组成,节点误差要小于5毫米。上海建工集团建设者经过反复试验与攻关,终于建成了“阳光谷”,使位于地下的千米世博轴人行步道,巧借到了“自然光”。

世博主题馆的1号展馆内,没有一根柱子,视野十分开阔,为亚洲最大的无柱展示空间。而世博演艺中心的观众席,可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在4000座、8000座、12000座和18000座中进行选择变换,舞台可根据演出内容在大小、形态及360°空间中进行三维组合。为完成这一“变幻”,建设者也是殚精竭虑。

世博永久建筑主体施工中,建设者还创出钢结构吊装单件最重、单日吊装件数最多、单月吊装吨位最高的新纪录。此外,运用多项科技成果建设的世博公园、后滩公园、江南广场等,将成为一个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城市“绿肺”。

勤俭理念

世博园区施工是大场面,但“勤俭办博”的理念深入细致。昔日的特钢车间和连铸车间等旧厂房,都没有“推倒重来”,它们将被改造成为景观式观演场所。上海建工集团透露,根据设计要求,建设者已开始将原浦东钢铁的特钢车间和连铸车间的旧厂房,改造成为敞开的面积达11200平方米的景观式观演场所——特钢大舞台。

此外,经过改造后的“百年老厂”南市水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高效澄清池和臭氧活性深度处理等净水工艺新技术,建成投产后,将向世博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 晏秋秋 章华平

新民晚报  

投稿】【打印】【关闭】  
 
本网站由广西建设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