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件通知 | 领导视察 | 工作督导 | 市县动态 | 经验交流 | 视频点播 | 图片报道 | 资料下载
阿坝州藏、羌村寨防火
2008/11/29 12:36:52   来源:中国消防在线
   笔者工作生活在四川省“三州”之一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该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总人口85万,主要由藏、羌、回、汉等民族组成,其中藏族占56。1%,羌族占17。9%,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全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地。该州平均海拔2600米,干燥少雨,平均气温在7℃左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使藏、羌村寨与内地住房的规模、形式、房屋结构和建筑材料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具有西藏、青海、甘肃一带西部民居特色,对研究西部地区农村防火具有普遍意义。 

    一、藏、羌村寨建筑特点 

    (一)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房最有特色,一般依山而建,山寨楼房高达10米左右。房屋建筑特点各地有所不同,如松潘、九寨沟处于地震带,为防震,藏民的住房,以串木结构的木板房为主。马尔康、汶川、理县、金川、黑水的房屋,以石头堆砌成平顶石屋。藏族住房一般为2—3层,房内用木板隔间,用独木梯或木板梯连接楼层。下层为牛马厩,第2层住人,中置铁三脚,为烤火、烧饭和坐息处,第3层多留一半做平台,一半做经房,客房或储藏室,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小幡。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二)羌族主要居住的村寨,分布在茂县、汶川和理县,松潘部分地区,其中以桃坪羌寨最具代表性。一个村寨一般由30—50户组成,居住地点多在高山、半山腰或河谷台地上。羌族住房多平顶,呈方形,四周墙壁就地取材,用乱石砌成,一般高达6—12米,在住房附近还建有坚固的高达数丈的碉楼,在过去战争时用于了望和防卫。住房主要有2—3层,底层为圈,用来养牲畜;中层住人,除卧室外有起居室,室中以石块砌火塘,上放铁三角架用于取暖做饭,塘里火种终年不熄,有“万年火”之称,起居室还有神龛。住房第3层,用来储藏粮食、杂物。从院坝到房顶各层用木梯相连,也有双梯的,由于住房窗口小而少,房内光线很暗。 

    二、藏羌村寨的火灾危险性 

    (一)建筑特点的火灾危险性:1、建筑耐火等级低。藏羌村寨都是板木或石木结构的楼房,每户平均使用木料3M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为四级,是防火性能极差的建筑。村寨一般有20—30年或100余年历史,著名的桃坪羌寨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之鼎年间就有羌人在此定居。随着时间推移,建筑构件干燥,遇火即能燃烧,往往一个百户村寨发生火灾,30—40分钟就能化为灰烬。2、建筑布局密集,发生火灾人员伤亡大。少数民族喜欢群居, 三、五十户,甚至几百户聚居在一个寨里,家家相连,户户相通,鳞次栉比,即无防火分隔,又无防火间距,有可能你家的梁伸过来我家又接着盖房,房与房之间有通道也是仅容1人或1畜通行的过道,带有浓重的战争年代抗御外敌的建筑风格,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村寨密集易燃,楼下关养牲畜,人住楼上,且逃生通道不畅,连接上、下楼层的独木梯或双人梯仅容1—2人上下,每间屋开窗1—2扇,窗户面积仅0、5M2,窗是里大外小的漏斗形或平窗,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困难,极易造成重大人畜伤亡。3、建筑内易、可燃物多。防火安全意识差,用火用电频繁,且管理不善,诱发火灾因素多。村民习惯把生产生活资料及农副产品等统统存放在木楼内,这些东西都是可燃的。每年上山砍来的几百斤木柴都码放在院子里或墙头上,有的还把农业机械的燃料,如汽油、柴油等储存在家里,为燃烧提供了良好的介质。生产、生活废弃物也多,很容易发生火灾。4、习惯在楼板上用火。村民生活习惯在楼房的首层堆放柴草和关养牲畜、家禽,楼上设火塘煮食。所谓火塘,即从二楼楼板中央用石块砌一个1平方米的灶塘,灶塘上放一个三角铁架,做炒菜锅的支架。5、防灭火条件差。藏族是一个向着太阳的民族,藏羌村寨一般都建在太阳能普照的半山腰上,这里防灭火条件极差,一旦发生火灾,,存在下面的问题:①无消防水源。人们生活用水靠山泉,有时天旱,有的村寨几百户人生活用水,要到三、四里外去挑或到十几公里的山脚河里去背。有的村寨虽距山间小溪不远,但是,没有取水设施,发生火灾时,也用不上。②无消防车通道。村寨连接山脚的路,为窄窄的土路,只能通拖拉机和小型面包车,消防车无法行进,只能停在山脚,战士们用手提,肩扛将水带、水泵等灭火设备徒步送上山,最近的也要花1、2个小时,早就延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往往赶到火灾现场,已是一片废墟。 

    (二)生活用火不慎。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煮食、照明、烘烤衣物及吸烟等都用火。由于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生活用火不慎极易引起火灾。据统计分析,村寨发生火灾,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由于生活用火不慎造成的。生活用火不慎的原因主要有:1、火塘用火不慎。村寨火塘是人们用来做饭、取暖、烘烤都离不开的,用火频率高,同时,由于气候严寒和风俗习惯,火塘里的火不能熄灭。因此,火塘产生火灾占相当大的比例。2、吸烟不慎:烟酒是高原上战胜严寒的法宝,很多人酒后吸烟,此时大脑处于麻痹状态,难免有人因吸烟不慎引起火灾,酿成惨剧。 

    (三)电气火灾: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电气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村寨95%以上已用上电,但由于安全用电管理和技术跟不上,电气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  

    (四)小孩玩火:少数民族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有的家中有2、3个甚至4、5个小孩,小孩玩火引起的火灾在村寨火灾中较为突出。 

    (五)纵火。主要有民族纠纷,邻里纷争,经济纠纷等原因,犯罪分子纵火,精神病人纵火等。 

    三、村寨防火措施 

    村寨火灾产生原因虽多,但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是完全可以减少其发生的。村寨火灾的预防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防消并举的原则,主要预防措施有:  

    (一)建筑布局防火措施: 

    1、提高新建村寨建筑的耐火等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的重视和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造原有建筑,已显得很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村寨建筑耐火等级,是做好村寨消防工作的治本措施。要依托政府政策搞好民族地区牧民新村建设。2001年,四川省委政府将阿坝州红原县瓦切乡,若尔盖县唐克乡,阿坝县贾洛乡,壤塘县南木达乡等作为牧民新村示范村,基础设施由省上投资建设。要抓住机会、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牧民新村建设同步进行。将新村建在水源丰富的地方。将消火栓、取水码头和消防车道,防火间距等消防规划与新村建设同步进行,并推广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控制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即用砖混,钢混代替火灾危险性大的石木、土木,木结构建筑。在有了一定经验和资金的基础上,再推广到其他更大范围的村寨进行改造,要本着先大寨,后小寨,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对那些规模大,靠近公路,有群众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村寨可先进行。2、设置防火间距。建筑物起火后,温度高热气流强烈,由于热辐射作用,能使靠近的可燃建筑烤着起火,同时考虑到人员疏散和灭火抢救的需要,建筑物之间应有防火间距。石木结构房屋之间防火间距应不小于8m,木结构之间应不小于12m。对原建的大村寨应积极采取开辟防火通道的措施。根据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把大村寨分成若干组,组与组之间的木楼搬迁另建,辟为防火通道,一旦发生火灾,不至于火烧连营。 

    (二)用火用电的防火措施: 

    1、将火塘改建成厨房,设在二楼单独的房间内。或改建成设有烟道的铁制封闭式炉灶,在楼板上垫上石块等非燃烧材料作衬垫,使之与楼板分隔。烟囱可从墙板穿出,但热表面应避免与墙板接触。2、严格用火管理。生活用火要作到人离火灭;燃烤东西时要有人看管。柴草等可燃物不能乱丢乱放。3、家长和老师要经常对儿童进行防火教育,低年级小学生不宜单独用火,学龄前儿童必须有人看管,引火物应放到小孩拿不到的地方。4、安装电气设备要由电工负责,按照电气规程安装电气设备,不能私拉乱接导线,照明灯具要远离可燃物,电器使用后要及时拔下插头。5、用太阳能代替木柴、煤炭等燃料,开发新的能源,既环保卫生,又能减少火灾发生的机率。西北和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阿坝州年均日照总量1500—2400小时。即每天至少有5—7小时日照,在村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装置,可用作屋内做饭、取暖、供水、发电等。 

    (三)村寨的消防行政管理。 

    由于现在村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加上风俗习惯的原因,要挤出资金将原来的木楼全部改建为砖瓦楼房,提高其耐火等级,一时还做不到。为控制村寨火灾,应加强消防行政管理。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火灾的危害性和加强消防工作的重要性,把它当作扶贫工作来抓,拟订出治理火灾的近期措施和远期建设规划,采取治标与治本措施相结合原则,行使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州党委、政府,将防火安全责任通过政府目标责任落实到下一级,由州到县、由县到乡签订《防火目标责任书》,实现集体领导,个人负责,分级管理,并采取基层派出所干警联系乡村,划片包干的办法,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有督查的局面,从而全面提升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县、乡、村应成立防火安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主任或组长由各级主要行政领导担任,委员或成员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并年年组织一次上级对下级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督查。为保证各项措施贯彻落实,乡镇应配专兼职防火员,其主要职责有:①贯彻执行有关消防法律法规。②督促辖区村寨制定消防安全制度,公约,建立健全消防组织。③进行防火宣传,检查,督促消除火灾隐患。④协助调查火灾原因和处理善后工作。⑤负责组织义务消防队的训练。2、制定防火村规民约。可由村委会拟稿,然后到各家各户征求意见修改,经充分讨论后定稿,每家每户签名盖章。制定的村规民约,可印发到每家每户,也可以抄写在公共场所墙上或刻成石碑,让人们明确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违反了以后将怎样处理。3、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解决消防设施。“要舍得花钱买平安”。①村寨的消防设施要靠发动群众,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自力更生。通过“政府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力量募积一点”的“三点”政策解决资金的问题。在150M内无消防水源的村寨,可结合农村水利建设引水进寨,修筑300M3的消防水池;在不通消防车的村寨,应购买简易手抬泵,每村寨还应配一定数量的水带(一般不应少于10盘),水枪等器材;发动群众用家里的水缸,木桶蓄水作太平桶;有条件修建饮水工程的,增设消火栓或蓄水池。②把村寨青壮年特别是党员、团员、民兵为骨干组织起来,建立义务消防队,加强防火知识培训和业务训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村寨火灾的发生。4、加强宣传教育。村民防火安全意识不高,容易因思想麻痹造成火灾,应坚持教育为主,舆论先行,结合正在开展的“消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的“四进”活动,将宣传动员群众放在防火工作的首位。①运用典型案例,反复宣传防火的重要性,火灾的危害性。②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大部分家庭都有小孩在校读书,各消防大队、基层派出所要充分发挥专、兼职消防校外辅导员作用,发动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农忙、期未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学生又可辐射到家庭,成为防火主力军。③运用广播、电视、电影、戏剧、山歌、标语等生动活泼形式进行宣传,时时处处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阿坝州消防支队防火处 陈漪霞)

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