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经营,昔日矿城今变现代海滨城市
——茂名50年城市建设管理掠影
茂名是全国先规划后建设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发展定位为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海滨城市。1959年设市以来,经过五十年的高起点的设计、高标准的建设和高效能的管理,已从原来的工矿生活区发展成
为中等规模城市,道路网络完善,绿化美化得宜,市容卫生整洁,公用设施配套,城市管理有序。目前建成区面积达40.2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37.3万,其中河西片区是老城区,河东片是新发展的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区。当前,该市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年打开新局面、五年实现大发展”的目标,全面加快市政、园林、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建立长效城市综合管理机制,不断调整加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并抓紧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推动城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市政配套设施完善
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建成了“七纵七横”的棋盘式道路网络。“七纵”是红旗路、江东路、人民路、光华路、文明路、高凉路、西粤路;“七横”是官渡路、官山路、油城路、迎宾路、双山路、新福路、站前路。并在近年先后对永久桥、油城三至六路、红旗路、站前一二路、计星路烈士陵园至环市西路段进行了改造,建设了龙岭小区市政配套设施、环市北路。目前市区城市道路总长137公里,总面积297万平方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8.1平方米,提供了便利的市内交通条件。
在市区防洪排水设施建设方面,在4.5公里长的小东江市区江段两岸全部建成50年一遇的防洪石堤。2000年完成了一、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小东江大型园林休闲区。市区内配套排水防洪设施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包括沿江建成的4座排涝泵站。近两年还对泵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建设。另外,还在近年对市区30个水浸路段和水浸点进行整治,有效缓解了道路大雨水浸状况。目前市区水面面积104.12公顷;水道199.89公里,排水明渠8.7公里,排洪闸门26座,出水口18个。在城市夜景照明设施建设方面,城市路灯设施逐步发展,从2000年开始,市政府下大决心对城市夜景照明设施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造,新建和改造路灯1841支,使市区的夜景照明水平大幅提高。市区共有路灯10326盏,饰灯2256盏,配电房5座,控制器96个,埋地线路总长133.6公里,高压线18公里。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成效显著
从1991年至2003年的10多年时间里,在市财政较为困难情况下,茂名先后投入了2亿多元,重点抓了小东江绿化带的建设、小区和庭院绿化、园林精品建设等,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城市绿化用地总面积1097.10公顷,绿地率34.50%,绿化覆盖总面积1182.96公顷,绿化覆盖率37.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9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36.66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65.07公顷,占市区建成区总面积的2.05%。1999年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2000年通过了广东省申报国家园林城市资格评审;2002年3月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市区内建成新湖公园、龙湖公园、春苑公园、江滨公园等四大公园,文化广场、人民广场、中心广场等三大广场,另有小区游园10多个,为市民提供了较显充裕的休闲活动场所。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道路保洁继续实施“五定二包”岗位责任制,对主干道实行一天一大扫、16小时保洁制度,次干道实行一天三大扫保洁制度,并加强对环卫作业的管理和监督,市容环境卫生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上。全市目前环卫保洁面积达325万平方米,日产垃圾达到450吨,年约16万多吨。市区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在市区范围内实行上门收集垃圾有偿服务。接受上门收集垃圾的住户达6.75万户,占总户数的91%以上。目前市区共有公厕73座,垃圾中转站27座(其中压缩中转站9座),环卫专业车辆80多台及年处理能力3.2万吨的垃圾处理场1座。新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正在抓紧筹建。另外,坚持开展市容综合管理工作,经常组织市容综合整治,努力保持良好的市容市貌。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
1995年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日产量10万吨的河东水厂第一期工程,解决了市区“饮水难”的问题,2001年又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河东水厂第二期工程(日产量10万吨)和市区至水东开发区输水管道(日输水量5万吨),解除了开发区用水困扰。2004年开工建设“东水西送”工程,建成后能有效改善河西片饮用水水质,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性。目前,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已达36.5万吨。
投入近3亿元建成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包括日处理污水9.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8万吨/日污水提升泵站一座、污水管道12.5公里。目前运行正常,社会效益良好。
以市供气有限公司和茂石化供气公司为骨干的城市燃气企业,有效地保障了市民的燃气供应。目前,市区居民的燃气普及率达100%,城市郊区大部份居民也用上了燃气。 · 何国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