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临桂新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那边买房置业,但新区建成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适不适合居住,很多的人心里并不是很有底。
就人们关注的这个话题,记者在对临桂新区进行采访后得到的印象是:新区将是一座大公园。
有山有水有灵气 “有山有水才有灵气和魅力。”这是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早在2007年11月视察临桂新区建设时讲过的一句话。当时他就提出要求,临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山水。生态环境保护好了、建设好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市民、科研院所和企业前来安家落户。
目前,郭声琨书记的这一要求早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共识,并且具体被体现到新区相关规划里。
在已被批准生效的《桂林市临桂新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里,明确提出了新区规划要遵循的原则:尊重山水的客观布局和自然走向,合理布局山水田园城市风光;构建“山—水—城—林”和谐发展的城市模式;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构建一座“真山、真水、真林”园中城。
在由市园林部门提供的《桂林市临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记者看到规划明确提出新区建设要构建“山水绕新城,绿脉联镇乡”的绿地景观结构,即“新城要依托桂林城市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和深厚的历史文脉,构筑具有地域自然特色的生态文化型山水园林景观”,以达到“显山露水,城景交融”的效果,要“保护利用城市依托的自然山水环境”,“在空间结构上强化山水文化景观特色,在城市形态上塑造山、水、城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
去过新区的人都知道,新区石山多且美,向四周看去也是一幅“千山环野立”的美景,但要做到“真山、真水”,“显山露水”,“水”字文章特别重要。
实际上,新区的水问题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建设者们为做好这篇水文章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详细论证基础上,设想也已基本成型。
按照设想,新区也将建成一定规模的水系,水面积曾考虑要达到110公顷———这虽然不是最终确定的数据,但从中可以看出建设者们对新区“水”文章的要求并不是停留在仅仅有水的层面上。
出门400米见公园
按照规划,新区建好后要实现居民出门400米见公园。
规划中的公园种类齐全,其中综合公园3处,社区公园15处,专类公园 2处,另外还有一批带状滨水公园,做到大、中、小均匀分布,开放性休闲公园与观光型游览公园相结合,科普教育与文体娱乐相结合。
3处综合公园分别为中心公园、沉桥河公园和盘古山公园,总面积接近400公顷。15处社区公园总面积101公顷,按各自规模及合理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在新区各社区内,确保居民出门400米就能见到。
新区将利用规划区内飞虎队指挥所遗址并结合桂林抗战文化历史,规划建设秧塘机场飞虎队遗址公园;利用临桂历史名人资源,规划临桂名人园1处。这两处公园为专类公园。
所有公园中最重要的是中心公园。规划中的中心公园位于核心位置的新区翻山片区,面积305公顷,比七星公园还要大得多,是一座集游览、娱乐、休闲和奇趣活动为一体的开放式免费公园。园内有5个山头和很多的湖塘,蔡塘河贯穿整个公园并沟通其它湖塘形成水系,使桂林“山、水、城相融合”的山水园林风格在这里得以延续。整个公园可分生态景观游览区和娱乐休闲活动区两部分,设置有安静休闲区、儿童活动区、户外游乐区、探险区、攀岩区等。市民既可乘船游览,也可沿湖边、山脚徒步,还可登高从山顶俯瞰公园全景。玩礯了,也可以到餐吧、酒吧、咖啡吧小憩补充“能量”。如果有兴致,还可到KTV馆、健身馆、保龄球馆玩一把。
除公园外,新区还设有大量的小游园和绿地。道路绿化也很讲究,以常绿、落叶乔木及开花、色叶、芳香植物等适宜在桂林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营造出丰富多彩的亚热带植物景观。正在建设中的山水大道、新中路,路树种类丰富,不仅绿树成荫,而且各种季节性色叶矮灌木点缀其中,四季有景。西城大道特别启动园林景观工程,建成后将呈现春可赏花、夏季绿树成荫、秋可观叶、冬浴暖阳的生态美景。
新区的工业园区对市民居住环境是不是有影响,这也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按照《桂林市临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将在工业园区周边规划生态隔离绿化带,实现工业区与居住区等其它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隔离。规划控制要求:工业区范围内单位一律退后道路红线,其宽度主要道路按20米控制,次要道路不小于10米;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防护林带宽50-100米。这样,将把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按园林部门提供的规划文本,水系将由蔡塘河、沙塘河、兰塘河以及众多的湖塘组成,通过补水方式把这 3条河与众多的湖塘沟通起来,达到营造城市环境景观甚至旅游通航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