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容县采访,处处感受到了全县上下正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火热场面。
工业向园区集中,五大产业大集聚
近年来,容县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对容县经济开发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在开发区规划控制的1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了电子科技产业园、黑五类食品产业园、华侨高科技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和林产化工产业园等多个“区中园”。该县还借鉴房地产开发的理念,以“工业房地产”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为了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市场运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建设标准厂房,然后出租或出卖给投资商办厂。至今年6月底,容县经济开发区已投入各类资金4.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37万平方米,在建13万平方米;共有入园企业98家,合同投资58.5亿元。今年1至6月,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62.9%,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4.54%。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摇身变市民
为使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集中,容县首先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一批项目和企业落户,解决就业问题。2003年以来,该县先后签约引进了江苏无锡晶石电子科技集团等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67个,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
其次,为了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该县实施了大规模的劳动就业培训计划。两年多来,通过容县农民工培训基地等30家职业培训机构,为新引进的企业培训和输送了5.6万名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今年又免费培训了返乡农民工8000多人,使在经济危机中失业的人员再次在家乡找到了“金饭碗”。
该县还大力实施绣江两岸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促使县城人居、旅游、商贸、服务、工业、物流等产业互动发展、相得益彰。近年来,该县先后建成了侨乡广场、绣江公园、城南客运站、城南大道、人民会堂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加快推进绣江大桥重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绣江防洪堤建设等城建项目,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先后开工建设了绣都苑、新都商贸城、众宇新城、湖畔家园等商住小区,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目前县城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城市管理日趋规范有序,容县县城先后荣获广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第五届“南珠杯”竞赛特等奖称号。6月26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考核复审验收。城区整体功能和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成为了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发展的巨大“磁场”。到今年6月底,该县城镇人口达25.3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2.4%,比2005年提高13.6%;城镇建成区面积28.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2%,比2005年提高12.7%。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业效益步步高
由于大批农民进镇入城,使土地规模集中经营成为了可能。据统计,至今年6月底,全县流转山荒地和水田面积达38万多亩。怎样让这些闲置土地“生金”,容县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分散零星的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集中。目前,各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县共建立生产基地7.2万亩,直接带动农户4.5万户。二是产业基地引领,通过发展壮大种养基地,重点推进国家级“沙田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兰花种植,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打响原产地品牌。目前,全县沙田柚累计种植面积9.2万亩,兰花1200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同时,529家以加工农副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为主的农业企业也“应运而生”,年产值近12亿元。三是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至6月底,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58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协会126家。合作社入社农民达到1.8万户,直接或辐射带动农户10.23万户。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31%。 (秦崇广 钟浪声 潘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