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北回归线横穿市区,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拥有地方立法权,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506.57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70.39平方公里,人口145.59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自然条件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1年,汕头被确立为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地方特色文化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经济社会成就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拥有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汕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风景名胜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居全国全省前列。水、空气质量优良,市区建成区绿地率34.31%,绿化覆盖率37.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城市生活设施配套齐全,花园式居民住宅区遍布市区,居住质量优越。城市道路交通顺畅便捷;商贸服务业繁荣,餐饮旅馆业发达;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遍布全市;拥有多家大型综合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居广东省地级市前列;社会治安良好,民风宽厚淳朴,居民生活宁静祥和、优美舒适,是最适宜居住生活的地方。汕头还是理想的旅游观光胜地,有礐石风景名胜区、北山湾旅游度假区、达濠青云岩、中山公园、金砂公园、华侨公园、石炮台公园、龙虎滩海滨浴场、新津河度假村、东湖度假村、澄海莱芜旅游度假区、澄海莲花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南澳县青澳湾、高尔夫球场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影剧院、游泳跳水馆、体育馆等多处文化、体育、旅游场所和设施。市区有星级酒店和宾馆40多家,可为各方来客提供优质的生活配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增强。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行列。
今日汕头,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时期。全市上下正在瞄准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海滨城市的远景目标加快发展,一个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的局面正在形成,到处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打造特色鲜明的园林城市 ——广东省汕头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纪实 汕头,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的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素有“粤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誉。现辖6区1县,城市建成区面积170.39平方公里,人口145.59万。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先后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广东省园林城市行列。
自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以来,汕头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生态文明、滨海特色、和谐发展”的创园理念,坚持走节约型园林绿化道路,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创园领导小组,各区也成立相应的机构,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力、社会参与”的创园格局。11载的创园之路,汕头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克服了区域调整扩大带来的困难,也攻克了台风频发、人多地少、沙多土少、土质碱化等一个个难题。特别是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增绿惠民,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化道路。
因地制宜,建管结合开展创园
汕头地形独特,境内3江入海,市区一湾两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汕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滨海城市绿地景观特色,以绿为中心,以水为要素,融“山、水、城、林、园、潮”于一体,编制了《汕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为把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汕头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颁布实施《汕头市城市绿线管理规定》、《汕头经济特区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全方位开展创园。
近3年来,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汕头多渠道筹措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3.71亿元用于城市绿化建设,投入1.56亿元用于城市绿化养护,新建、扩建了华侨公园、东方公园、千树园公园、凤肚公园和塔山公园等11个公园绿地,新增各类绿地309.29公顷。截至2008年底,建成区绿地率达34.31%,绿化覆盖率达37.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2.04%%;投入17亿元用于中山东路、海滨路等12项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投入28亿元用于龙珠水质净化厂、龙湖沟整治等18项重点治污保洁工程建设,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4.0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6.38%%,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燃气普及率、自来水用水普及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融文入景,保护为先实施创园
以潮剧、潮绣、潮菜、工夫茶为代表的潮汕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名海内外。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汕头注重融文入景,保护为先,高品位建设园林景观。
中心城区南岸的礐石风景名胜区,与北面的桑浦山遥相呼应,林木繁茂,成为城市的“绿肺”。占地14.15公顷的时代广场,原为价比黄金的商业用地,政府斥巨资回征建为绿化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始建于1928年的中山公园,占地21.40公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式牌坊、假山和九曲桥3处建筑堪称园中“三绝”。2003年在假山内发现的壁画,生动再现了百载商埠“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华景象。具有海滨园林风情的华侨公园,种植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捐赠的845株嘉树良木,凝聚着海外乡亲浓浓的乡梓亲情。目前,市区有各类公园102个,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群众休闲健身的需求。
道路绿化实行“一路一树种”模式,树随路走,花伴人行。金砂路、金园路、外马路、饶平路等形成了一条条林荫“隧道”。近两年改造的中山东路、海滨路、泰山路、天山北路、汕汾路,中间分车绿带乔、灌、草有机配植,形成一条条高低错落、花中有绿、绿中有花的生态景观带。
爱绿护绿深入人心。在汕头,凡迁移古树都要报市政府审批,全市430株古树名木保护完好,实现“一树一卡一照”档案管理。迁移一般树木超出10株也要报市政府批准。在海滨长廊和中山公园改造中,古树、大树一棵不少保护下来。为了保护大榕树,海滨路还专门改变了车道。崎碌炮台作为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如今已扩建为石炮台公园,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保护自然天成的海角石林,南滨路架桥而过,如今已开发成观光景点。全市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12处、22处和75处。
注重节约,治污造绿推进创园
汕头创建园林城市工作始终注重节约,想方设法“节地、节水、节材”,推广应用榕树、樟树、麻楝等冠大荫浓的本地乡土植物种类;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推行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鼓励利用中水浇花种草,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淤泥作为绿化肥料,花最少的钱建最多的绿。经过努力,市区热岛效应、空气污染、能耗等“四减”成效明显,2008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63天。
汕头结合治水、治污,做好、做足沿海、沿江、沿沟的绿化文章,建成了观海长廊、星湖公园、龙湖沟绿带、新河沟绿带等靓丽的绿化景观。原来中泰立交桥下的建筑废土堆积场,现已建成近10万平方米的生态林绿地。
同时,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复绿工作,笔架山、狗母涵山重披绿装。
向海洋要森林,努力建设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新增红树林面积1.2万亩,占全省新种红树林的63.7%。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品种和优良的生态状况成为国内首个GEF(全球环境基金)湿地国际示范区。为了防风减灾,围绕着汕头港湾精心种植的一道道沿海防护林,成为汕头的独特景观。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超过10万公顷,汕头湾成了候鸟的天堂,白海豚也频频出入。
惠绿于民,求真务实落实创园
汕头创建园林城市注重实效,市民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分享创园成果,得到了实惠。
单位绿化各领风骚。汕头大学、迎宾馆、自来水厂等单位绿化星罗棋布,争奇斗艳,匠心独具。全市有“园林式”单位270个,“园林绿化先进”单位48个,汕头大学、新津水厂获得“全国绿化400佳”殊荣。
在新建住宅小区的规划布局、园林小品、通风采光、绿化美化等方面,体现了人与住宅、住宅与园林绿化的和谐统一。全市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达41.9%,荣获“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广东省绿色住区”21个。素来爱花喜绿的汕头人,喜欢在阳台、屋顶、庭院栽花种草,布绿造景,营造出一片片绿色小天地。汕头的居民小区满眼绿意盎然,处处花团锦簇,令人赏心悦目。
义务植树蔚然成风。全市近3年累计植树超过987万株,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85%以上。“一人认种一棵树,一人多栽一盆花,一人绿化一平方”,绿化认种认养活动深入人心,先后有256个单位和2600多名市民参加认养活动,累计筹资5000多万元,全部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为了进一步惠及民生,汕头加大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力度,从2007年至2009年4月,中心城区实施住房保障2425户,利用公租房安置特危房户458户。近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49.83亿元,实施完成旧城改造项目170个,回迁安置居民超过3.38万户。改造过程中,该市特别注重绿化配套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11年的创园路,昔日绿地偏少、景观比较单调的汕头,如今绿树成荫,芳草遍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泽后人的惠民工程。汕头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海滨城市,建设秀美和谐新家园!北回归线上的这片绿洲,将更加美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