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话规划“天然盆景”蕴和谐
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柳州,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城市,山环水绕,风光旖旎,被当代文豪郭沫若喻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天然大盆景”。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柳州市政府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景观重新进行了科学规划,使这一古老的“天然大盆景”添上了现代、和谐、宜居的品位。
在规划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效益、以人为本、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结合自然山水和城市空间特点,按照“山水绿网联通、六楔绿环交织、绿肺绿核支撑”的“一带、二环、三肺、六楔、多核、二轴”规划思路,他们重新修编和制定了《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柳州市山体景观保护规划》、《柳州市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概念性规划》、《柳州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规划。以“山水园林在城中,城在山水园林中”的自然地理优势为依托,通过显山露水,充分利用发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优势,丰富绿化内涵,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特色面貌。
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全面推进。2004年以来,柳州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充到126.88平方公里,新增(扩建)城市道路39条,总面积399.4万平方米。通过城市的大建设、大投入,推动了园林绿化的大发展。5年来,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这一目标,他们以扎实构筑山体、水系、公园绿地和林业生态景观为中心,以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和大环境绿化等6个方面为重点,突出生态环境功能,城市的绿化总量、绿化质量,并在全面提高绿地率、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园林建设水准,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方向:现代、生态、和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柳州市加快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注重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统一,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现代化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文明;不仅要有高楼大厦,还要有良好的城市品位、形象、公共设施和文化内涵;不仅要有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还要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做到巩固与发展共存,近期与远期结合,宏观与微观联系,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扎实构筑功能完善、生态健全、景观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绿地系统。
工业城里的绿色数据
绿地面积逐年增加。自2004年至今,柳州市新增绿地1172.29公顷。目前柳州建成区绿地率达32%%,绿化覆盖率达37.11%%,人均公共绿地10.31平方米,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长5.28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和3.16平方米。
公园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柳州市先后新建了动物园、驾鹤小桃源、河西花卉公园、河东公园、羊角山公园、蟠龙文化公园、莲花公园7个公园,改造了柳侯公园、贤乐老人公园,扩建了人民广场、鱼峰公园,共建成小游园(广场)49个、街头绿地30处。
已经开工或已展开前期工作的还有:皇娘山、金银山、马鹿山、会龙山、土伏山等新建公园13个,以及斧头山、金鸡岭、桐油山3个小游园。
道路绿化建设提速。2004年~2008年,柳州市新增道路绿地100.38公顷,同比增长了93%。目前,柳州市主、次干道共86条,拥有道路绿地235.98公顷,其中59条绿地率在25%以上,并有16条超过35%。道路绿化普及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6.7%和84.6%,基本形成了乔、灌、花合理配置,小品、花带、色块、林荫有序交错、层次分明的道路绿化格局。
小区绿化显著优化。该市通过实施“拆墙透绿、退硬还绿、见缝插绿、垂直造绿”等形式,让小区庭院内部绿化向外展示延伸,与外部街道绿化相互呼应,形成有机衔接、视野开阔的连片成景景观。全市现有独立庭院293个,其中“园林式单位”146个,占单位庭院总数的61.8%%;“园林式小区”107个,占小区总数的60.5%%;绿地总面积达1244.54公顷。在“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广西工学院、柳州卷烟厂和华林君邸、金河湾、金绿洲等一大批绿地率达40%%以上的单位庭院住宅小区。
防护绿地规模扩大。结合柳州林业生态圈的建设规划,该市实施“外环线”和“绕城高速”环城林带的建设和柳江河岸、石山、近郊等林带建设,不断扩大防护绿地的建设规模。目前,柳州市建成区内防护绿地达到1126.18公顷,充分发挥了防护、美化、休闲、观光功能。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柳州市的大环境绿化建设以“一带、二环、四廊、四组团”为核心,以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保持为基础,结合城市外围的山体、水库、河流、湿地、农田、公路林带、防护林带等绿色空间,全面构筑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和森林景观格局。柳州市现有森林面积10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7%%。2004年~2008年,该市人工造林1.1万公顷、封山育林3.9万公顷、石漠化治理6.6万公顷,新建各类森林公园7处、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小区6个、保护点29个。
文化建园彰显城市魅力
园林景观是城市的外部特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柳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柳州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把柳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引入公园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该市投入14.59亿元巨资挖掘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历史、人文、地域、景观4大地域文化,突出民族风情,彰显奇石文化,恢复汉宋明清旧址,实施远古文化保护。
“壮族的歌、侗族的楼、苗族的节、瑶族的舞”,浓郁民族风情同园林建设水乳交融;“山水、树石、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与造景艺术融会贯通。《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更突出了城市景观的今古结合。近年来,该市还依托山水景观,在沿江两岸建成了集防洪、休闲、景观于一体的“柳州外滩”江滨公园、河北半岛景观带、东堤景观带、河东公园等市区核心景观精华。“百里柳江、百里画廊”,通过山体景观保护与水系画廊构筑,尽情演绎“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柳州“山水文化”魅力。
奇石造景、奇石建园,在城市园林建设与绿化景观上,柳州突出了地域文化风格,尽情彰显奇石文化,较好地体现了“中华石都”柳州特色。他们投资3.47亿元,建设了奇石博览园。在历史文化建设与保护上,他们改造了弘扬柳宗元文化的柳侯公园、柳侯祠;恢复了明清建筑群,建设了驾鹤小桃源;结合刘三姐和山歌文化、佛教文化,扩建改造了鱼峰公园;保护并恢复了东塔遗址、汉宋代遗址、清代东门城楼,建设蟠龙山文化公园;挖掘史前石器时代柳江人遗址、古人类龙潭鲤鱼嘴遗址等文化内涵,实施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并建设了全国第一家洞穴科学博物馆——白莲洞;同时,胡志明故居、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等文物单位得到了良好修缮。市区117株古树名木全部建档、挂牌、设卡。矗立在文惠路中央的苹婆古树,历经两次城市改造,都以“路让树”的形式完好地保护下来。
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展现它的无限魅力,多民族的和谐相处聚集了它的万种风情,而柳州人的文明进取则铸就了柳州这座城市的灵魂。
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
坚持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柳州市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又一特点。自上世纪末以来,该市提出了“资源消耗要降下来,园林绿化要长上去”的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在“节水、节地、节财”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节约中打造出一个“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的园林柳州。
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显山露水,扩大绿视率。针对城市绿化用
地日益紧张的现实,该市采取了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市民和单位利用所有房前屋后、临时空地等凡是能绿化的土地进行绿化,消灭“黄土裸露”现象;拆除所有沿街实体围墙或者建设通透栏杆式围墙,有绿共享、举目见绿;科学规划,显柳州奇山、露柳江秀水,尽显“天下第一盆景”的独特美景。立体绿化,垂直建绿。该市
推广立体绿化措施,充分利用墙体、桥体、阳台、屋顶种植各类附着植物。全市已建成90474平方米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节约了城市建设用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资源本土化,保持本土特色。从“师法自然”和节约资金出发,柳州市加大本土苗木基地的建设力度,支持和鼓励私营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苗圃、花圃、苗木花卉生产基地686.75公顷,城市建成区内苗圃面积324.94公顷,占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已达2.56%%,是广西最大的花木主产区。该市的苗木自给率达到了90%%。同时,依托柳州“中华石都”、石材丰富这一优势,柳州市的园林雕塑、景石、道路铺装等园林建设用材,大多取自本地山区,既节约了资金,又凸显了本地特色。
厉行节水,郁郁葱葱。在绿化建设中,柳州市为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一是选用优良的乡土树种和耐旱植物,逐步减少需水量较大的草坪数量;二是注重雨水的拦蓄、收集与有效利用,提倡采用透气性铺装,“渗水地砖”、“草坪砖”被广泛采用;三是努力利用中水灌溉、造景,推广节水型园林灌溉技术,如微喷、滴灌、地埋式喷灌先进技术等。
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安居工程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柳州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一批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的完成,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柳州市燃气普及率、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运输车辆、公交出行比率、道路清扫保洁面积、机械清扫率、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等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标准要求;全市安装路灯的道路长度为809.3公里,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达98.45%%,亮灯率达98%%以上;市区道路825.8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51平方米;供水管道长度1999.28公里,供水总量达37146.63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9.80%%。
该市在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改制企业危旧房改造等安居工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柳州是个老工业城市。近年来,该市实施了老居住区改造工程、安居工程、温馨工程,相继对屏山小区、胜利小区等老居住区进行改造提升,对全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进行改造,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进度,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让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同时,还对三江、融水等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电改、灶改、水改和寨改工作,确保边远地区农民安居乐业。据统计,近年来,该市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涉及全市改制企业69家,现已有5个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截至今年4月,全市已竣工经济适用住房(含集资建房)246.6万平方米、约29500套,竣工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约360套,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1400万元,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家庭4500多户。目前,该市在建经济适用住房41万平方米、约3700套,廉租住房6.2万平方米、约1400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