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柳州市“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侧记


2009/9/3 20:07:17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有“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之美誉。《人民日报》曾以“入城清出城也清”对工业柳州严格保护柳江水质给予了充分肯定。 

  柳州素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之称。“柳江河是广西最大的品牌,全国找不出第二条”。母亲河柳江为西江水系主要支流,发源于贵州独山,流经市区段长达74公里。位于柳江中游的市区内山环水绕,湖潭波平如镜,百里柳江风情画廊于此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以“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来描绘柳州山水之绮丽。 

  柳州更是一座历经2100多年沧海桑田、却始终活力焕发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文学家柳宗元到壮族歌仙刘三姐,从远古的“柳江人”到瑰丽的少数民族风情,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柳州市辖6县4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4.90万人。工业是她的灵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柳州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化工、制药、林纸、制糖、建材、烟草、纺织等产业并存发展的工业体系。 

  近年来,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城市与环境和谐持续发展,努力打造“21世纪现代宜居城市”,柳州的宜居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及整体形象明显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广西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柳江市区河段整治前,曾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因素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柳州市区大批工厂就拔地而起,依江而建,这样的工业布局并不合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从近50条沟渠直入柳江,尤其是市区有一段不到9公里长的河段竟分布着30多条排污沟渠,日夜排放着工业和生活污水。柳州的母亲河一度污染严重,柳州更是背上了“酸雨之都”的沉重包袱,成为全国关注的4大酸雨区之一。 

  据相关统计显示,1999年柳州市区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在每立方米0.21毫克至0.34毫克,为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5倍到4.7倍,导致柳州酸雨频率居高不下,达到81.8%%至98.4%%,成为名副其实的“十雨九酸”。柳州酸雨最厉害时,PH值达到3点多,市区的山峰大部分变成“白面山”,市民呼吸道疾病也逐年上升,由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年高达几十亿元。 

  此外,由于防洪设施建设滞后,柳州市区每逢汛期,洪涝频发,柳江两岸居民深受其害。柳江对柳州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明显减弱,也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需求,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决策城市转型,开创生态工业和谐发展模式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柳州面临着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重大挑战!柳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实施“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独特生态工业柳州品牌,并向市民承诺再现碧水蓝天、建设宜居家园。 

  (一)创新观念:打造“21世纪现代山水工业城市”。 

  2002年,柳州市政府提出打造“21世纪现代山水工业城市”的创新理念,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百里柳江百里画廊”为切入点,由此开始了生态与工业和谐发展模式的探索:修复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空间品质,建设富有柳州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滨江景观带;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工业布局,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使城市发展步入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国民经济与宜居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快车道。 

  (二)科学规划:兼顾高标准和可操作性。 

  柳江治水,科技是个制高点。柳州市组织编制了《柳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7项规划,明确了柳江市区河段建设发展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功能定位,为柳江市区河段滨水地区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确立了科学的蓝图。为了提高《“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性规划》编制水平,柳州市政府首次引入规划编制国际招投标模式,邀请了国内外多家知名设计机构参加设计投标,确保了“百里柳江”规划在起点高、创意新、规模大的同时,又能切合柳州实际,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全面整治:山水、人居、工业环境立体提升。 

  “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项目从2002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累计投入资金近50亿元,涉及沿江两岸55.5公里的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危旧房拆迁、市政设施完善和园林景观建设。 

  排污系统建设:政府累计投资25亿元,对城市饮用水保护河段22公里内的34个排污口进行截流收集;开工建设龙泉山、白沙、静兰、阳和、竹鹅溪5大污水收集系统,管网长达163.97公里;建成龙泉山、白沙2座污水处理厂,结束市区污水直排入江的历史;取消沿江两岸污水排放口38个,目前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日处理量达3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由2002年的零处理上升至73%; 

  工业废水治理:柳州作为广西第一个实行重大污染源公示制度的城市,非常注重加大工业节能减排治理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柳钢日处理10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站、柳江造纸厂日处理16万吨污水处理站、柳工G系列含磷废水处理站等一系列工业治污项目相继建成并通过环保验收,大部分工业废水实现了循环使用。柳州工业发展由此进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轨道。 

  防洪工程建设:柳州是全国31座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在国家、自治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柳州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兴建防洪工程,至今已建成防洪堤23.59公里、泵站26座,完成投资15.4亿元。下一步,柳州城市防洪体系工程将采取“堤库结合”的措施,使柳江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沿江生态景观改造:投资数千万元,实施萝卜洲防护及生态工程,并在柳江河畔打造长约480米的国内最大人工瀑布群——蟠龙山瀑布群。实施防洪堤及沿江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拆除沿江两岸危旧房面积10万平方米,取缔柳江沿岸违法建筑28处及经营性茶船11艘;对河北半岛、河东及竹鹅溪等22公里河道实施改造,清淤50余万立方米,设置园林景点30多个;开展“百里柳江十里柳堤”活动,沿江种植了5.5公里长的树木带。 

  山水住区工业交相辉映,经济社会效益有口皆碑 

  如今的柳州,“百里柳江百里画廊”越发向世人展示出绿水青山与都市风貌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人居环境改善了,城市更美丽了,柳江沿岸相关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了,经济、社会、环境3大效益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城市整体步入升级和转型的快车道。 

  (一)人居环境改善:空气清新满城绿意。以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柳州,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9天,优良率达98.4%,人们享受着清新顺畅的空气;柳江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接近Ⅱ类水体标准,在广西37条河流93个重点河段的水体水质评价中位居第一;2004年至2008年底,新增各类绿地面积1169公顷。目前,柳州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11%,绿地率达32.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1平方米,逐步形成了点、线、面、带、网、环、楔有机统一的绿化体系,绿园、绿林、绿带相结合的绿化格局。过去受酸雨腐蚀的“白面山”再披绿装,城区星罗棋布的人文公园和自然森林公园起着“城市绿肺”的作用;百里柳江如碧玉带、毓秀龙潭如凝脂镜,映照出龙城靓丽的新容貌。 

  (二)知名度提升:综合竞争力随之增强。2008年10月,世界最大影响力和最高收视率的4大体育赛事之一——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在柳州举行,碧波荡漾的柳江、风景如画的柳州为全球所瞩目。 

  (三)拉动效应增强: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大发展。随着防洪工程、沿江景观美化亮化工程的相继完成,目前沿线高层建筑、高档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如今,“百里柳江”已成为柳州最大的开敞式免费开放的生态与人文有机融合的大公园。 

  探索工业城市生态环保协调发展之路 

  “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是柳州这样的工业城市走生态与工业和谐发展路子的有益探索:不仅是治水,还全方位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不仅是治理环境,还将环保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 

  (一)工业柳州,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柳州市政府大胆提出了打造“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城市的口号,在全力抓好工业经济的同时,对打造生态柳州、下大力治理城市污染可谓独具匠心。仅2007年和2008年,柳州市先后出台政策性节能减排文件和方案达10余项之多,对2800多家工业企业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层层签订节能减排责任状,堵源头、治根本。2007年在审批投资8亿元的近1400个项目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无污染防治设施、污染严重的165项坚决不予批准;相反,投入节能减排和环保经费达12亿元之多。市领导对此掷地有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二)因地制宜,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魅力新景观。为了塑造“江与城、山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实施改造之初,市政府通过规划控制和建设引导,在柳江滨水区营造一个“一江系两壶、龙城耀四彩”的城市核心景观带,为“风情柳州”全力打造一个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新形象。其中,以城中商业休闲半岛为中心的人文之壶、以三门江莲花山自然绿色半岛为中心的生态之壶,充分展现出柳州特有的城市建筑空间之美和城市山水生态之美;以“棕、红、绿、蓝”4种色彩为标识的沿江景观区,则分别向人们展示柳州的传统工业景观、历史文化名城特征、生态自然景观和现代工业新面貌,在高起点规划的同时注重修复与创新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退城进园,优化升级城市环境。“百里柳江”的规划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的原则,对于市区内一些大型工业企业,虽然其对柳州的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只要是企业的排水、排渣、排气未达到环保要求,一律要求外迁;腾出的土地优先考虑用于非工业项目,比如房地产开发、公共绿化等,改变了城市中心工业云集、污染叠加的状况,保留的企业则更注重了环保的投入。自2000年起,工业污水均实现了达标排放,柳州市区内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观。同时,对于外迁的企业,市政府在市区周边合理规划布置新的工业园区,优先安排用地,协调解决企业迁移过程遇到的问题,确保外迁企业生产生活不受影响,迁得安心,留得下来。对于已关闭的厂区通过实施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解决企业职工住房困难,深得企业和职工的赞同;对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留地安置,即按人均40平方米的标准给集体安排二、三产业用地。在拆迁村民住房时,由政府出资就近购买商品房或统一建设多层住宅安置被拆迁户,安置房面积不低于原居住面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实现了企业受益、百姓受益、城市受益、环境受益等“多赢”的目标。 

  柳州正在创造这样的奇迹:“一江系两壶,龙城耀四彩”的总体景观格局已经逐步形成,穿绕市中心的柳江河“进城清,出城也清”!全市人民正按照柳州市委提出的“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新的发展战略,又一次踏上了建设生态工业、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构建现代宜居城市的新征程!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